金融市場穩步發展進一步改善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是金融體系繼續發展完善。從市場類別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期貨市場和保險市場等均已形成一定規模;從市場層次看,以銀行間市場為主體的場外市場和以交易所為主體的場內市場相互補充,共同發展。二是金融市場功能不斷深化。市場主體參與程度不斷提高,金融產品和工具逐漸豐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三是金融市場基本制度建設日益完善。市場法律制度和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成果,交易結算系統、托管系統、資金清算系統不斷改進,各個系統有效連接、協調運轉。四是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引進來”穩步推進,“走出去”步伐加快。
金融企業改革取得突破進一步夯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一是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間,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先后完成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內A股成功上市。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工作平穩推進。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不斷完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逐年改善,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仍保持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盈利水平。二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繼續深入推進。按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規定的程序和條件,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認真履行考核職責,嚴格考核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目前,全國專項票據發行和專項借款發放已基本完成,專項票據兌付進度超過97%。資金支持政策的順利實施,對有效化解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督促、引導和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發揮了重要的正向激勵作用。總體看,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對保持我國農村金融業的穩定發展、改善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推進其他金融機構改革。十一五”期間,繼續推進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促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轉型。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資本約束機制的增強、內部管理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
五、人民幣“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跨境貿易和投資中人民幣的使用迅速擴大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順應我國企業規避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匯率風險的需要,2008年9月以來,在人民銀行和相關部委的合力推動下,人民幣“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年7月開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試點進展順利,各方面要求參加試點的積極性很高,2010年6月,境內試點地區由上海市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到北京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外地域范圍由港澳和東盟地區擴大到所有國家和地區,業務種類包括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由365家擴大到67724家。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大幅增長,至2010年11月末,各試點地區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880億元。伴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企業“走出去”以人民幣開展境外直接投融資需求增長,人民銀行開展了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個案試點,受到了銀行和企業的普遍歡迎。至2010年11月末,累計辦理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業務550多億元。人民銀行與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也從為應對危機而開展的貨幣合作逐步向支持雙邊貿易投資發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使用的擴大也將對貨幣政策的實施和影響提出新的課題和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