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目標,完全符合兩岸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有華人的共同利益,只要兩岸當局能為中華文化慧命著想,必可很快獲得共識,達成“識正書簡”與“書正識簡”的短期目標并不困難。
尤有進者,“書同文字”的長期目標,是結合兩岸書法家及文字學學者的力量,再共同編訂一套手寫體的“草體漢字”,可以利用傳統漢字書法中的行、草書,并將大陸“簡字體”也納入,應可以為自民國初期以來漢字系統的“唯楷”窘境解套,其實也是絡結兩岸簡、正體字爭議的釜底抽薪辦法。
中國歷代對于漢字的運用,始終是在楷、草雙軌并行的態勢下發展。直到毛筆書寫工具被西方硬筆及計算機打字等現代科技產品取代,原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尺牘體”無形中遭到了罷黜,作為尺牘主調的行草書體,也因此淡出了歷史舞臺。尤其癥結出在清末以來的漢字系統把印刷體與手寫體混合為一,只有寫來費時的楷體系統,而缺乏可獨立行用的簡便草體系統。以致長期以來,兩岸人民乃至所有華人,總不免為漢字書寫繁雜而傷神。
如今,可以順勢化解兩岸簡、正體字爭議之道,應思考讓楷、草分體并行。印刷體宜采正體字,不妨力求莊重嚴謹,藉以通達傳統之古;書寫體則融合行、草書及簡體字之精華,不妨力求精簡迅捷,藉以開拓現代之新。唯有超越簡、正體字二元對立的單線思考模式,才能夠順利化解兩岸 “書不同文”的窘境,從而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之凝聚大有裨益。(海峽導報 特約撰述人 潘錫堂 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