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亦有可能再度擴大寬松政策
歐洲統計局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二季度實現1%的環比躍升,這是四年來的最快增長。其中德國居功甚偉,獨自貢獻了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長份額。德國經濟二季度環比增長2.2%,遠超經濟學家1.3%的預期,更是創造了自1991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最大季度增幅。
德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紓緩了市場對歐洲經濟放緩的憂慮,但卻使歐洲央行在貨幣政策上陷于兩難困境:一方面需要避免德國經濟過熱,盡快制定退出政策的時間表;另一方面又要為希臘等南歐諸國惡劣的經濟數據而憂心忡忡,照此情勢,如果像美聯儲一樣再度擴大寬松政策亦不為過。
13日的數據同樣顯示,希臘二季度出現1.5%的大幅經濟萎縮,也是歐元區16國中唯一的負增長國家。其他主要國家法國增長0.6%,意大利增長0.4%,西班牙和葡萄牙增長0.2%,與德國相比大為遜色,經濟重陷停滯的警報并未解除。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美聯儲目前考慮再推出量化寬松政策,這減低了歐洲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需要,或許能為歐洲央行紓困。另外,考慮到歐元區7月份通脹率只有1.7%,且歐洲央行5月推出的債券購買計劃即將結束,變相令貨幣狀況收緊,歐洲央行未來也有可能會采取類似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
未來須警惕通脹及投機泡沫
美國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赫尼希13日表示,他反對美國繼續量化寬松政策,因為這意味著大量熱錢及超低息環境仍會持續。他還指出,利率長期維持低位,可能在未來引發通脹及投機泡沫,再次損害經濟。
另有分析指出,盡管美國經濟對全球其他國家經濟的影響已逐漸減低,但美國貨幣政策對全球大部分資產市場,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美元是多數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元也可在多國自由兌換及進出,所以若美國繼續推行寬松貨幣政策,預期全球的資金仍然會十分充裕。當資金流向不同資產市場時,預料會持續推動資產價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