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到底高不高
按照我國目前的藥價管理體制,藥品價格有三種形式。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由財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占已批準上市藥品數量的0.8%左右;醫保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約2600種,占22%左右。此外的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占77%左右。
2000年之前,國家對藥品出廠、批發、零售所有環節的價格全管理。2000年之后,放開了藥品出廠、批發環節的價格管理,只是對零售環節進行管理,直接的體現就是對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藥品進行最高零售價的限制。
從2000年開始,國家醫保目錄3次擴容,納入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范圍的藥品,從200多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700種。用國家發改委的說法就是,“10年間,跟著醫保目錄壓價格。”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2000年進入目錄的藥品價格已經壓得差不多了,2004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擠壓,2009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還沒有開始擠。
他表示,如果靜態地看醫保目錄藥價,會發現,有的藥品價格下行空間還比較大,有的則已經沒有了空間,有的連補償成本都不夠。
“有些藥品的價格,已經低廉到我們覺得是否應該提高的地步。”他說,1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工資收入大幅提高,企業的人工等生產要素也在大幅度上漲。如果價格不進行動態調整,有些藥品企業就沒有辦法生產了。政府指導價的藥品中,有些肯定還有價格空間,有些空間很小,有些甚至已虧本。
前段時間,北大醫院皮膚科一位主任給國家發改委去信,呼吁提高門診需要的氨苯砜價格,這種藥已經沒有企業生產,原因就是太便宜,1000片才18元。
而近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蘆筍片事件,則是藥品定價虛高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