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生代農民工
鄭學政 想從事文學工作
1987年出生的鄭學政,臉色白凈,染了頭發,穿著黃夾克,和城市的年輕人沒有什么區別。鄭學政在職中學計算機,但從來沒有做過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印刷廠、玩具廠、電子廠、鞋廠,都干過,但是每次干的時間都不長,“活太累,工資太少。”
“家里就一個孩子,沒有經濟壓力。”雖然對生活和工作還比較迷茫,但他希望找一份和文學有關的工作,“中學時代的理想”,哪怕只有1000多元,也可以接受。
黃金霖 不想一輩子在流水線上
24歲的黃金霖顯得有些老成,還有些流氣,剛找到一家電子廠的工作,“是知名電器公司的分廠。”黃金霖在電子廠工作了五六年,是個熟練工。他找工作的原則是不找小公司,就找知名度大的公司,“福利、娛樂設施齊備。”
黃金霖來自廣西,“一年大約剩下一萬多元,給家里一半。”在珠三角待久了,黃金霖想留下,卻感覺自己的條件不夠,“就我這點工資,恐怕待不久。”他希望能夠掌握一門技術,當個技術工人,而不是一輩子在流水線上當個普工。
萬秀華 要邊工作邊進修
從河南來的萬秀華,身材高挑,在一溜的應聘者中相當顯眼,應聘的是酒店前臺。三年前,萬秀華來廣州到一家工廠工作,“太累了,加班時間又長,工資還低。”之后,她干過銷售、采購、業務員和文員,“相比工廠,上班時間很正常,工作環境、待遇都挺好的,至少都有1800元/月。”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作有前途一點。”
在廣州找工作的經歷讓萬秀華深感自己學歷過低,她打算先找一份工養活自己,然后邊工作邊進修。
記者手記
新生代農民工倒逼企業轉型
這個節后,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招工難。而記者在人力資源市場采訪發現,最難招的普工正是新生代農民工最不愿意去干的:一是普工的勞動環境差、工作時間長、工資水平低;二是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已使得他們有了更多擇業的資本。
雖然本次招工難出現的大背景是經濟回暖,然而在背后更深層次的,是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
也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紅紅火火、依靠廉價勞動力而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出路:要么被動承受人力成本的提高,要么轉移到欠發達地區,要么轉型成為資金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企業。
據專家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開始趨于下降,到2022年以后則大幅度減少。也就是說,勞動力結構和總量的變化所導致的用工短缺才剛剛開始,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轉型將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