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提升10%~15%
招工還是比找工的多
一輛面包車,一個招工板,一沓招聘的小紙條,幾名或站在路邊,或舉著喇叭的招聘人員——在陽光南路上,這是一家招工企業最基本的行當。當上百家這樣的企業,聚集在獅嶺勞務大市場的周邊時,原本就在施工的陽光南路更水泄不通了。
只是,40歲的湖南吉首人楊明勇,在帶著18歲的兒子楊行在市場兜了一圈后,卻將這樣的熱鬧歸結為:“招工的比找工的還多。”
“他們還在等,看看工資水平會不會更高呢!”利嘉源皮具公司的陳先生在談話中帶著點火氣,認為現在工人要空調、要24小時熱水,要求太多太高了。他指著身邊的招聘板,說幾乎每樣工種的工資都漲了10%到15%,連生手開出的工資都到八百一千了,但工人們依然還不滿足。
記者在獅嶺鎮內走上一圈,發現這里的工廠無論開工與否,門前都豎著一個大紅的招聘板。但招聘板前,問津者卻寥寥。
當然,也有人多的,比如這里的龍頭企業——華尼公司。但湊上前去問,廠里的老員工朱寶山卻說,廠里的工人少了至少一半。原本最多四千多名員工的大廠,到現在也不滿兩千人。
工資吸引力下降
不如留在內地打工
對用工難問題的解讀,這里的打工者和企業,也大體給出了諸如薪酬愿望提高、內地城市吸引等解答。
朱寶山就數落著,當地的薪酬水平,光底薪就比長三角地區少了至少兩百元,幾乎與內地城市差不多。如果考慮到每年往返的買票難買票貴以及廣州較高的消費水準等問題,在廣州打工,還不如就近在長沙、郴州等內地城市打工,或者干脆去江浙。
記者還聽到了另外一種埋怨或者解答——保障差!而作出這幾乎相同回答的,包括60后的湖南人朱寶山,70后的四川人張普剛、湖南人楊明勇,也包括80后的四川人李天偵,乃至90后的楊行。
獅嶺的老板們同樣深受觸動。在網上,就有一位獅嶺老板發帖稱:獅嶺難招工的問題,就在于加工廠老板跑了!他跑了,卻苦了辛苦幫忙做的工人。也害了信譽好的老板。
缺工的背后
是另一場危機
采訪時發現的問題,記者將之擺到了獅嶺官員的臺前。一位熟悉當地情況的官員告訴記者,招工難,以后是會越來越嚴重的,尤其是對于皮具箱包這樣的手工業而言。80、90后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工資低,又辛苦。而行業內的行風,一時間也難以解決。
他說,獅嶺要有進一步發展,產業的升級換代也刻不容緩了。比如,更大規模的使用自動化等等。否則,缺工的背后,很可能是皮具箱包行業繼金融風暴后的另一場危機。
當然,獅嶺并不是沒有機會。龍行天下設計公司年輕的老總何金龍認為,雖然江浙地區在外來工的不少政策方面比廣東地區更開放,但獅嶺,乃至整個廣東,給外來工更多的工作和創業的機會實際上更多。雖然現在這邊招工難,但工人們遲早還是要回來。
農民工眼中的用工荒
1.薪酬水平無吸引力
與江浙地區相比,同樣的工種或崗位,底薪大約少兩百元/月。
2.保障程度不夠
超時加班嚴重,工廠說一套做一套,尋求政府維權有難度,因而進廠時疑慮重重。
3.內地城市發展快
成都、重慶、長沙等內地城市目前給出的薪酬水平與廣州相當,即使在二、三線城市,月薪也在千元左右。生活習慣及往返車費等問題,分流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工人。
4.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
80后、90后年輕人思想觀念轉變,與老一輩外來工相比,不愿從事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寧愿自主創業或者從事服務業,或學習某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