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需要抓源頭。長期以來,由于缺少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侵蝕著河流湖泊,威脅著江西的青山綠水。2008年5月,江西啟動了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大手筆需要大投入,85個需要建設的治污管網總投資高達72億元,但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的污水處理專項資金只有6億元,按照這個進度需要12年才能在全省所有縣建起污水處理廠。錢從哪里來?江西在全國首創“統一融資、集中建設、建成出讓、統一還貸”模式,融資60億元,用兩年時間建成了縣市污水處理設施,一躍成為縣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的省份。隨后,江西又將目光鎖定在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上,在5萬個自然村、500個集鎮農村建立農村垃圾無害化設置,計劃3年內實現全省農村垃圾處理無害化。
|
“白天種地,晚上演戲。”井岡山腳下,由600多名井岡山兒女激情演繹的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每天都吸引著八方來客。以綠色山水留住人,以紅色文化感染人,井岡山“靠山吃山”,將旅游做成井岡山經濟的半壁江山。井岡山市委書記梅黎明說:“發展旅游我們絕不是竭澤而漁,山上發展旅游,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從另一個角度說,把生態保護好,做減法也是加法。”為了保護生態,井岡山在5年前就把行政中心遷到了山下,通過增加公益林的補助、發展農家樂等,增加農民收入,使每年林木資源砍伐從過去的10萬立方米下降到今年的2萬立方米。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江西是全國為數不多常年糧食外調的省份之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江西省把農業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品種特色化,生產標準化,基地規模化,市場國際化,江西省加快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步伐,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近年來,江西主要農產品生產實現六連增,糧食產量今年有望再次超過400億斤;農民增收向家庭經營收入、政策性收入、勞務收入等多元化增收推進,全省農民收入突破5000元。
今天,在贛鄱大地,“綠色江西”的內涵在不斷豐富,“綠色GDP”正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自覺追求,“綠色政績觀”正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自覺追求,“綠色生產觀”正成為廣大企業的自覺追求,“綠色消費觀”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民生投入的加碼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發展的水平決定一個地區的地位,決定一個地區百姓的生活狀況。”蘇榮說,趕超、崛起的最終目的,還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落腳點還是民生。
國有企業改革是“世界性難題”。2008年4月,江西省打響了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僅僅兩年時間,全省列入改革范圍的507家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任務全面完成,一大批改制企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前,我們最擔心因改革而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上訪,結果是不但沒有出現大規模群體性上訪,而且這方面的信訪呈大幅下降趨勢。”江西省國資委主任李天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我們始終把切實維護干部職工合法權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可多給可少給的,一定要多給;可給可不給的一定要給。始終做到厚待職工、善待職工而不算計職工。”經濟補償金一次發放到位,為符合條件的職工接續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解決了拖欠多年的職工工資、社保費、醫藥費、撫恤費……一系列舉措,讓廣大國企職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江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確“民生投入只加大不減弱,民生工程的覆蓋面只擴大不縮小”。江西省財政廳副廳長毛祖遜介紹,2007年,江西安排50億元實施40項公共財政政策,2008年新增50億元總額100億元實施60項公共財政政策。2009年新增安排50多億元總量超過180億元實施60項公共財政政策的基礎上,2010年再增加安排72億元總量達245億元實施56項財政政策。
10月21日,南昌縣武陽鎮郭上村村民李梨子在兩個兒子的攙扶下,走出了南昌縣人民醫院的大門。3天前,在政府的幫助下,他順利做完了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加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我76歲了,患白內障已經18年,本來以為這輩子都不能再看東西了。”一路上,老人家不停地重復著一句話:“政府這么惦記我們這些老人家,真是恩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