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字號企業成大上海一道風景線
時間:2007-11-26 14:30 來源:
與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量級企業在大上海的投資動作相比較,來自臺灣的“農”字號企業和他們的投資者,從選址、圈地到進點,一直到開工和創業,一切都是“默默無聞”地進行著。而這種“農”字號企業家不喜張揚的獨特個性和臺商朋友腳踏實地干事業的共性,使得這些臺企在大上海地區不僅事業有成,而且還成了臺灣與大陸交流交往中的一道道“亮色”,一道道獨具韻味的“風景”。
A、迷你特小鳳,小水果番茄,洋香瓜,西洋南瓜
2002年的上海夏季瓜果市場,來自臺灣“農友”公司上海科技園推出的一個個瓜果新品,真可謂讓上海的農戶們“愛不釋手”!
這一個夏季的瓜果市場,是兩岸先后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個夏季市場。漫步在上海、蘇州等地的鮮瓜果市場,到處可以見到過去水果市場上從沒有見到過的洋水果,來自臺灣的精品水果也“漂洋過海”到了超市大買場。過去一直是主流水果的本地水果品種,這一年的夏季已經“風光不再”。都市人對水果有了更多的選擇。
面對洋水果的“兩面夾擊”,在上海的“臺”字號企業坐不住了,在上海做瓜果蔬菜種苗的“農友”公司坐不住了。他們拿出了自己在大陸的最新研究成果走向市場,努力“搶奪”快要被洋水果搶奪去的那個市場。“然而,我們現在吃到的這些優質品種,研制出來比推廣開來好象更困難。”“農友”種苗公司上海辦事處的劉生林技師感慨地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比如我們公司獨家研制的這種洋香瓜,是白皮綠肉的,甜性足,口感好,應該說是甜瓜的換代品種。但是,我們在剛剛推廣這一品種時,感到市場阻力非常大,是消費者不接受。因為上海人吃慣了原來的‘白皮白肉’的上海甜瓜。為此我們怎么能夠協助農民來引導這個市場需求,朝‘白皮綠肉’的新上海甜瓜來發展,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后來,經過我們公司在上海的瓜果市場、大型超市做了宣傳和推廣介紹,這樣一來,今年的這個‘洋香瓜’品種就順順利利地出來了,而且市場效果非常的好。通過這一個案例,說明我們種苗公司就是在做市場的引導工作,有了研究成果,還要進行推廣,直到整個市場都能夠接受。這也是我們這個‘種苗’公司存在的社會價值所在。”
作為臺灣最大的一家“種苗”農業公司,“農友”種苗1989年進入廈門之后,先后在大陸的大多數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用以推廣“農友”的種苗產品和經營理念,幫助大陸農民從過去的“單打獨斗”轉向規模化經營、高層次發展,進而增強農民的抗風險能力。
為實現“農友”的戰略北移,公司把投資方向由華南地區擴張到華東地區,并于1996年在上海青浦區的華新鎮“駐扎”,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占地63畝的農友種苗有限公司華新研究示范農場,主要從事瓜果、蔬菜、花卉、草坪優良品種的研究與推廣,以及農業資料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原產地在非洲尼羅河西岸的西洋南瓜,經過“農友”公司在臺灣的改良推廣后,栽培生產已經非常成熟,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新興蔬菜。如何讓這種與大陸南瓜有著脫胎換骨之變的西洋南瓜也被上海人所接受,農友種苗公司的董事長陳文郁老先生還將西洋南瓜的營養價值、保健作用、口味特點匯集在《西洋南瓜食譜》里,用“文化南瓜”的理念向人們作推廣宣傳。現在,通過這份《食譜》,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西洋南瓜。
2002年6月15日,一個以農友公司上海科技園區在這里誕生為標志,“農友”公司在祖國大陸的投資總額達到了600萬美金。他們正在通過推廣一個又一個瓜果新品種,來為大陸地區人民提高生活品質與促進人體健康做著一份貢獻。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農友”種苗在公司培訓大陸地區農戶時,不僅提供住宿等條件,不收取培訓費用,相反地還對參加培訓的農戶每日發放生活補貼。“農友”種苗公司的同仁表示,這是公司的一種投入行為,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農戶都來加盟到“農友”公司來,共同為農業的品種改良和農業產業走向國際市場作努力。
B、一串紅,萬壽菊,矮牽牛,孔雀草;繁星花,百日草,三色堇,蝴蝶蘭
在萬紫千紅的花卉世界,來自臺灣花卉的上海生產基地自然成了“流行花卉”的王國。
在上海的花卉市場,來自臺灣的花卉新品常常以新奇特而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眼球。無論是臺商參與建設的上海最大南匯區上海鮮花港,還是由臺商專業提供花卉種苗的上海科技園,鮮花市場的一條龍服務,都為上海鮮花市場的繁榮增加了最為絢麗的一筆。
人們清楚地記得,2002年5月1日,30多位來自海峽彼岸的花卉使者參加了“花之韻”第四屆上海國際插花藝術展,他們以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和巧奪天功的花卉點綴,使整個展覽現場變得格外五彩斑斕。
展覽現場,兩個樓面內所集中展示的插花藝術作品,不僅是東西方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傳統和現代的一種“交融”,還是中外插花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國際未來插花藝術的一種充滿激情的“經典聯想”。在臺灣代表團的一些展臺上,曾經獲得過臺灣插花比賽第二名的上品行工藝制品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張瑞成先生現場表演的插花作品,讓記者感受到了花藝的神奇與魅力。來自臺灣“晶華造花”葉美云小姐的《春夏秋冬》整體系列、臺灣真美花藝研究會陳惠湄的《花團錦簇》則以花藝研究見長,所推出的作品精美而細膩,仿佛是在與人親親“對話”。已在上海發展事業的臺灣芳樺花藝學院院長陳香樺的作品《花柱》等則是以“現代歐式花”理論為根本,實用與技藝相結合,達成商業與藝術生活化的共同需求,內容豐富、成熟。臺灣晶華專營藝術人造化及藝術人造花作品,卻能給人以時尚與行動。
“花展恰是一座橋梁,跨越國與國的界限,城市的空間,傳達著文化、藝術、商業的友誼合作與交流。”在“花之韻”現場的一塊展板上,這句話給了記者以切身的體驗。在采訪中,有多位臺灣業內人士認為,祖國大陸的插花藝術盡管起步相比臺灣稍微晚一些,但是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實在是讓他們感到了驚訝,其插花藝術的專業水平也正在神速提升。一些業內的臺灣同胞還說,我們兩岸的插花藝術工作者能夠經常相聚在一起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這確實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除了交流與展示,也為我們臺灣同行今后在大陸開拓這一事業作了前期的市場調研和市場培養工作,是打了一個“前戰”。
記者在“花之韻”現場強烈地感受到,而記者在采訪上海國際插花藝術展的策劃者之一、上海市插花藝術協會會長蔡仲娟女士時,蔡會長對臺灣的插花行業更是“如數家珍”地說:“臺灣的插花藝術是具國際水平的。因為它的起步比較早,而且有關花藝術的活動也很廣泛,各種的比賽交流也很多,他們的流派也是很多。因此我們與臺灣之間的交流顯得非常的有幫助,有啟示。一方面是加深了友誼,增進了了解,另一方面也是能夠通過交流來聯手打造中國插花藝術品牌,把我們整個中國的插花藝術真正提升一個層次,并且共同推向國際舞臺,美化全人類。”
倘洋在花的世界,聞著沁脾的花香,聆聽花語譜奏的樂章,感悟和體驗大自然與人生的哲學和情趣。這,決不只是那些花卉使者、花卉生產者、花卉經銷者的歡樂,也是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的普遍向往和愛好。
上海人喜歡各類鮮花,上海2000年的花卉交易量在3億盆(枝)以上,花卉市場成為上海人的又一大消費市場。據悉,臺灣的采晨,還將引進臺灣資深花藝教師,面向上海全市開設家庭插花和商務插花教學,把美麗和愉悅借助花藝帶給所有愛美的上海人。為了滿足上海人愛花的需求,大臺北國際花卉產銷中心日前在上海古北新區花卉工藝品批發市場正式成立,這是由中國臺灣省臺北花市和上海古北花市結合而成的花卉批發市場。
臨近上海虹橋路、擁有2000余平方米的臺北花市,由臺灣專業經營花卉人士開發管理,來自臺灣的最大花卉量販店采晨強力加盟。現在,臺北國際花卉產銷中心已有60多家江蘇、浙江、上海地區的鮮花批發商進駐,國內大型農場基地也在市場內成立對外發貨中心,品種涉及國內外各類高中檔盆花。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還要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園林化的城市。而從事花卉事業的在滬臺商們,他們正是看到了這一個充滿商機、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市場,他們才早早地來到了大上海“報到”并且 “安營扎寨”,做起了花卉生意。
C、百喜草,百慕達草,假儉草,地毯草;粗莖早熟草,多年生黑麥草
一、二十種夏冬兩季的草坪品種,任你在臺資企業上海青浦種苗場里一一找到“知音”。
在這家專業提供草坪的臺資企業里,草坪品種要有盡有。不僅有傳統的,有經過改良的,還有與世界流行相一致的品種。用戶可以按照葉寬、草坪密度、發牙溫度、發牙日數、建坪速度及耐寒耐熱性等性能,按照不同適用之要求選擇合理的品種。
“如果你們需要耐寒性強的,就選擇我們的馬碲金草坪;如果你們強調草坪的耐踏性,就選用我們改良后的狗牙根品種;如果你們需要特別的耐熱性,就可以使用我們的高羊茅的品種……”
在草坪的樣品基地,來自臺灣的草坪行家和供貨商會一五一十地給前來這里的采購者介紹起具體的事項,還會提出一系列保護草坪的建議。
2002年8月21日,上海市提出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實施方案,正式啟動上海“建成國家園林城市”的綠色計劃。而始于1992年的全國創建“園林城市”活動,其中第一個國家標準指標是,“城市街道綠化按道路長度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干道綠化帶面積不少于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改造舊居住區綠化面積也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全市園林式居住區占60%以上。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城市各項綠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給率達80%以上……”
面對上海市如此量大的綠化及草坪需求,這家臺資企業的老板忍不住笑了,他們自信當時的投資是多么的富有“前瞻”,他們同時也真誠希望能夠為新一輪上海的大發展中作出在滬臺商朋友的一份貢獻。
2002年8月22日。針對臺“行政院”調整“戒急用忍”政策,臺“農委會”開會重新研擬赴大陸投資農業原則,將現行1300余項農產品及加工品區分為禁止投資及一般類,嚴禁臺灣具有技術優勢的農業生技產業及茶、米等敏感性產業赴大陸投資,準開放煙酒、糖果、餅干、飲料及中藥等產業赴大陸投資。
據這一方案,1000多項的項目審查類將只有部分移往一般類,包括糖果、可可、淀粉調制品、蔬菜及果實調制項目、酒、飲料、魚粉、食品工業產制殘渣及廢棄物、煙及煙葉、中藥等數百項均將移往一般類,但具有核心技術能力及優勢的產品,如茶、米、種苗、農業生技等項目,將歸屬于禁止類。
然而,盡管臺當局至今嚴禁包括種苗等具有優勢的農業產業赴大陸投資,但是已經在上海投資農業產業的一大批臺商朋友來說,他們完全站穩了腳跟,并且已經開始收獲著甜密的果子。正如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有70多位兩岸農業專家參加的“滬臺農業合作研討會”上,在滬臺商、上海復星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光成先生介紹“我的上海投資農業經驗”里說的那樣:“我投資食用菌類的這一年,已經有了100萬的投資回報,現在由于我們公司的產品嚴重的供不應求,我經常是電話不敢接,手機常常關。我在上海投資特色農業的一年時間告訴我,投資上海農業,就是投資希望,就是投資未來……”
隨著兩岸先后加入WTO,兩岸乃至國際農業問題專家不斷在上海接觸,經常舉行研討、考察活動,商討如何整合兩岸農業的優勢,將上海農業推向更高的國際發展舞臺。來自美國加洲大上大學接受耿旭先生在他的“上海及臺北農業合作之市場效率與競爭力”的演講中,還提出了臺北上海之間建立“農業企貿及信息中心”和“農業經管及推廣中心”的具體建議。參加“滬臺農業合作研討會”的臺灣代表團團長、來自臺灣《中國時報》的吳林林女士在上海接受記者訪問時也表示:“現在,我們更加看到了滬臺農業合作發展的美好未來,我們投資上海農業的激情,真的一點也不亞于投資上海商業等其他領域,滬臺農業的合作與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張玉龍 吳君 王軍)
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