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證券市場中的許多投資者具有追漲殺跌的心理,總認為這樣做賺多賠少。在投資界,一些投資者認為連續漲停可能預示著大的上漲趨勢,于是對連續漲停股票采取積極追買的策略,一旦漲停打開,這些投資者爭著搶入。但通過統計研究,我們發現投資者的這種追買策略存在著較大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利用深滬市場連續漲停股票的全部樣本對追買連續漲停股票的風險進行了研究,即將1996年12月16日實施漲停板制度以來深滬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發生的連續漲停事件作為樣本。
連續漲停事件是指股價在連續3個或以上的交易日以漲停價收盤。在統計連續漲停事件時,我們將停牌且沒有交易的交易日剔除(如對星期二停牌一天的股票,將星期一和星期三看作是連續的兩個交易日),只對有交易量的交易日進行統計。
由于ST股票和非ST股票的漲跌停板制度有差異,我們對ST股票和非ST股票分別進行了統計。
深滬兩市股票發生連續3次漲停的次數有1804次,其中,非ST股票有605次,ST股票有1199次。各連續漲停事件發生次數分布見說明。
為深入分析追買連續漲停股票的風險,我們假設投資者按如下模式進行投資:
投資者以連續漲停打開當天的開盤價買入,持有一段時間再以開盤價賣出。
其中,連續漲停打開當天是指股價在當天以非漲停價收盤但前若干交易日均以漲停價收盤。
上述模式基本上包括了大部分專門追買連續漲停股票的投資者的操作模式,但可能漏掉了那些在連續漲停中間打開而買入的情況。相比于追買連續漲停股票來說,在連續漲停中間打開而買入對投資者可能更有利。但我們認為漏掉的部分基本上不影響我們的研究結論,這是因為:(1)一般投資者很難在這種情況下買到足夠的股份;(2)市場是否已經徹底打開在當時并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也是投資者要面對的一種風險。因此,能以連續漲停中間打開價買入的股票占總量的比例應該很小。
一般來說,在一個公認的牛市和熊市交替出現的市場走勢周期中研究以上風險問題往往更具有客觀性。為此,我們從三個時段來研究投資者追買連續漲停股票存在的風險。
第一個時段是自1996年12月16日實施漲跌停板制度以來到2007年9月18日。該階段包括了自漲跌停板制度實施以來的全部統計樣本,包括兩個牛市和一個熊市;
第二個時段是自1996年12月16日實施漲跌停板制度以來到2005年5月31日,上證指數從1996年12月16日的1000點到2005年5月31日的1061點。這段時間股市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周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2005年6月1日到2007年9月18日,股價從1039點上漲到了5425點。這段時間市場處于單邊上升時期。
下面我們將分別敘述這三個時段中,投資者按照上述模式操作并持有一段時間賣出后而發生虧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