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江蘇網十一月二十九日電:昨天,由淮安市與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共同舉辦的臺資企業——蘇北經濟發展論壇在該市經濟開發區舉行。與會專家指出,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正在經歷內遷北徙的新變化,而這將是臺商和蘇北需要共同把握的機遇。
臺商正在進行第三次遷徙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的李保明教授勾勒出了二十年來臺資在大陸發展的三次變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尤其是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五年間,為率先開發的特區政策所吸引,臺商在廣東和福建沿海大量投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到新世紀,臺商投資向長三角地區轉移;而最近兩年,臺商投資正在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及北部地區轉移與擴張。
李保明發現,其中,第一次遷徙來的臺資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如紡織成衣、制鞋、玩具。第二次遷徙,臺商投資產業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至于第三次遷徙的產業布局,他認為,出口外銷型企業仍將集中在東部沿海及靠近機場、港口的地區,內銷型企業將向中西部擴展;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仍將集中在東部沿海,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率先向內地擴展。
臺資正加速向蘇北地區聚集。淮安市副市長、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高雪坤說,如今到開發區落戶的臺資“巨人”越來越多:去年引進了世界五百強企業臺灣鴻海集團,投資十八億美元建設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今年,又成功引進了世界IT行業百強臺灣明基集團,臺灣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商大同電子,世界十大浮法玻璃生產企業臺玻集團。來自淮安市的數據也說明了這一趨勢。去年,淮安新批港臺項目八十八個,協議港臺利用外資三點八六億美元,分別占到全市新批外資項目和協議注冊外資的百分之六十四、百分之六十。今年全市已批準港臺項目七十六個,占新批外資項目的百分之七十八,協議注冊外資達到六點四億美元,占注冊外資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三。
吸引臺資需要“平臺競爭力”
臺資為何內遷北移?專家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成本推動。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西部與蘇北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第二,市場吸引,遷徙可以占領更龐大的市場。第三,資源利用。中西部與蘇北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第四,產業鏈配套。配合上下游企業內遷。
臺灣中原大學知名學者呂鴻德教授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重走“中國新絲路”,臺灣企業亦是如此,大陸是他們“非贏不可的市場”。他在調查中發現,臺灣企業正在經歷升級、轉型,迫切需要通過經營模式的創新來創造新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臺資必然要不斷在大陸擴展遷移。他認為,大陸地方政府要吸引臺資落戶,必須要有“平臺經濟”的概念。在超競爭時代,不僅是“核心競爭力”的對抗,更是“體系競爭力”、“平臺競爭力”的較量,“你搭建的平臺有多大,你的話語權就有多大。”呂鴻德認為,一方面臺資需要新平臺,新的著陸場,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注重搭建平臺,比如規劃新產業集群。
如何打造“地區比較優勢”
李保明則在論壇上提出“地區比較優勢”理論。他說,地區比較優勢主要是兩個:成本優勢和環境優勢。成本優勢包括,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水電資源、基礎設施;環境優勢包括,鼓勵與優惠政策、政府對企業的服務、產業完整程度、市場大小、科技水平。
他認為,對淮安等蘇北城市來說,打造地區比較優勢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根據自身特點,確定優勢與特色產業,比如淮安就提出打造IT產業的臺資高地;以龍頭企業為基礎,完善產業鏈條和產業網絡;做好城市發展規劃,為城市發展留下空間;利用與蘇南同處一個行政區的優勢,自主發展與承接蘇南地區產業轉移相結合;擴大宣傳,提高城市知名度;進一步發揮服務優勢,打造服務臺商的蘇北品牌。(彭廣余 葛和新 翟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