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海峽兩岸加入WTO的第一年,對臺招商引資面臨一個新的機遇。今年的10月18日,又是青島市臺企協會成立5周年的紀念日,為進一步凸顯青島市對臺資企業的招商力度,提升青島的投資環境,記者于近日采訪了青島市副市長于沖。
青島的市場機遇
記者:近日,臺灣一民間機構公布了《2002年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臺商對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環境的滿意度連續三年保持第一,而蘇州則一直是臺商最滿意的城市;與此相反,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則面臨整體投資環境萎縮的問題。這種現象會不會為青島的臺資發展提供一種機遇?
于沖:無論是長三角的“最滿意城市”還是珠三角的“整體環境萎縮”,關于現在出現的臺資企業“北移”現象,我認為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趨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應該說,北方地區的市場、投資環境更加完善,國內外投資商來青發展的機會也將必然增多。同時,像上海、蘇州等這些地方的勞動力等各方面的價格都在逐漸上漲,所以,“臺資北移”也是臺資企業生產和發展的一個必然。
更何況,青島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技術力量、自然資源和優廉的勞動力資源,為臺商來青投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青島市一直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加快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而為臺商在農業、通信、原材料、環保、高新技術、橡膠、化工等領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這些顯然都為青島吸引臺資、發展臺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記者:那么,如您所說,青島的產業優勢其實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和長三角、珠三角頗具規模的臺資發展態勢相比,青島的市場機遇又表現在哪些方面?是市場氛圍?還是產業配套抑或人才儲備?
于沖:和南方的很多地方一樣,青島在市場方面的機會應該說是很多的。因為青島本身就是一個港口城市,她擁有很多城市無與倫比的港口條件,這就決定了更為低廉的運輸成本,而且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青島的這一先天優勢,紛紛在青島開辟骨干航線,這無形中就保證了通往各個國家的直達航線,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同時,青島還是北方地區最大的物流中心、采購中心,這是其一。
其二,青島又是一個旅游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很多人來青島創業、發展,因而具有吸引各種人才的環境和區位優勢,所以,青島的人才儲備我認為是比較好的。
用產業鏈招商
記者:青島將如何抓住這樣一次機遇,加大對臺招商的力度?
于沖:這方面我們政府能做的主要就是改善投資環境,從機場的擴建、便捷通關,到運輸樞紐的改進以及增加一些如金融、法律等服務貿易項目的引進。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給臺商的發展提供優良的投資環境。
其次,更主要的還在于政府體制的更加完善,工作效率的提速。譬如我們5年前設立的青島市臺胞投資協會,還有現在專門設立的為臺商服務的投訴電話,臺商一旦遇到什么問題或難題,就可以直接撥打政府投訴電話尋求幫助。與此同時,我們借鑒了昆山等地的園區建設經驗,建立了平度、膠州、城陽、黃島4個重點臺灣工業園區,加快了臺資產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記者:通過這種工業園區的效應帶動,對打造青島招商引資的產業鏈優勢是否奏效?
于沖:青島現在的招商工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過去單純的改善投資環境,轉變成為臺商來青島發展提供一個市場環境和產業鏈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要利用產業鏈來促進招商。為此,我們提出了建設港口經濟、海洋經濟、旅游經濟這樣的三大特色經濟,同時還提出了包括造船、汽車、機械加工等在內的四大工業基地,我們要用這些產業優勢來促進對臺招商引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過去那種單一項目的簡單介紹上。要努力為臺資企業的產前、產后等整個產業鏈提供一整套服務。
所以我想,這個“北移”實際上不只代表著臺資企業的一種投資趨勢,也暗含了下一步青島市吸引大的臺資項目來青落戶,打造出更好的投資環境和產業鏈的一種推動力。
因而,我們的產業優勢、區域經濟優勢都為臺資企業實現新的跨越和提升,提供了前提保證。
記者:談到產業鏈的問題,其實我們不能否認,青島的產業鏈狠毒程度上恰恰還是一個薄弱環節?
于沖:實際上,就產業鏈本身而言,青島的產業基礎非常好。眾所周知,青島是一個“盛產“名牌企業的城市,但很多人還說青島缺乏產業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就在于過去我們對產業鏈推介得不夠。據了解,南方部分城市每年都要斥巨資,不斷加大對臺宣傳推介,擴大對臺的引資影響,從而也吸引了大量臺資企業落戶當地。相比之下,青島的推介工作卻遠遠未能適應這一形勢需求。
所以,我們也想借助《招商周刊》這一有力媒介,做一下這方面的文章,重點宣傳,重點推介,加強力度。像青島的電子家電行業,其實一個海爾的上游、下游產業就已經非常多;再像青島的造船、青島的石化、青島的新材料等,它們的上下游產業都是非常多的。但遺憾的是,我們缺乏推介。
腹地優勢:扇面造型
記者:有調查說,臺商普遍看好長三角地區比較健全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辦事效率、社會治安等優良環境。青島有哪些不足之處亟需改進?
于沖:與山東全省吸引臺資的項目數、合同臺資和實際利用臺資三項指標相比,青島市均居全省第一位,這是無可厚非的一個事實。但是,青島如果與蘇州、廈門、寧波等兄弟城市相比,則存在明顯差距。首先體現在軟環境上,可以說這是臺商投資青島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因而全面改善臺商投資環境已迫在眉睫。另外,青島市目前執行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稅收減免、房產稅減免優惠及土地價格優惠上與南方部分城市差異較大,這也造成了對臺招商引資缺乏競爭力。
此外,金融體制的改革緩慢,臺資企業融資渠道少。目前臺商在青島市投資遇到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融資難,尤其是中小企業,相比之下更難。許多臺商找不到能貸到款的銀行,特別是小額的流動資金;其次即便找到可通融的銀行,在申辦手續上也是層層上報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手續繁瑣,有可能資金真正到手時,商機已逝。
我們目前正在進一步改善臺商的這種融資難問題,降低臺商的融資成本、采購成本和通關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記者:其實,在記者和臺資企業老板的接觸中,他們都普遍反映青島的投資硬環境其實已經很不錯了,但軟環境方面卻依然難盡人意。
于沖: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市政府目前正在搞一個五項工程,另外還加強了對投資軟環境的建設和完善,相信慢慢會見到成效。
近年來,青島市上下也在認真貫徹中央“以經濟促政治”的方針和全市對臺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祖國統一和青島市經濟建設大局,搶抓機遇,不斷加強對臺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不管改善投資軟環境,使在青投資的臺商大都得到了很好的成長和發展,對臺招商引資工作不斷上新臺階,有力地促進了青島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記者:就市場輻射而言,長江三角洲有著獨特的市場潛力,只要占領了長三角地區,就可以沿長江西進,進入4億人口的市場,這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有著巨大的市場誘惑力。同樣,青島也有類似的市場腹地優勢,那么青島會不會成為臺商下一輪投資的熱點區域?
于沖:實際上,青島的市場腹地是兩個扇面的造型,對內,它可以囊括整個山東、河南、河北、蘇北、安徽,甚至包括新疆和內蒙古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講的“環渤海灣一帶”,然后是沿黃流域一帶,這是一個扇面。
另一方面,青島還是一個開放的城市,目前韓國和日本已經成為青島最大的出口市場,這個扇面連接的就是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換句話說,青島的腹地不僅是國內這部分區域,更包含了面向國外的這部分區域。這也就是為什么我說青島的市場機會比較多的原因所在。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一些數字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今年前兩個季度,青島市的對臺招商引資增勢強勁,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批準臺資項目1300多個,總投資額26億多美元,合同臺資21億多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0億多美元。目前,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公會公布了2002年祖國大陸各城市投資環境與風險最新評估分析報告,評出“大陸最受臺商推薦的前十大城市”,青島名列其中。事實已經證明,青島臺資企業的發展必將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