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區域增長格局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與“中國經濟領頭雁”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近年來遭遇整體經濟增速回調、經濟增長趨于理性回歸相比,以環渤海為中心的中國北方區域突然發力,區域增長重心持續向北轉移。在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速上,環渤海地區的各省市排名前列,超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許多省市。
“環渤海區域有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廣義范圍還包括山西和內蒙古。環渤海區域經濟正在崛起”在最近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年會上,天津市市長戴相龍說。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研究員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一直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是由該區域所具備的各種因素決定的。觀察未來10年甚至更長遠的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以環渤海為中心的北部區域有足夠的理由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區。
環渤海各省區市的發展可以用“咄咄逼人”來形容。今年上半年,山東的企業利潤規模已接近中國的兩個大省廣東和江蘇之和;內蒙古全區GDP、財政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幾項增速近3年保持全國第一;遼寧從2004年第一季度開始已連續10個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2%以上;2005年河北省經濟總量突破了萬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了千億元。
這個區域最值得關注的是,以京津冀都市圈為“一體”的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在京津冀高層已逐漸取得共識,推進該區域加強合作的動力明顯增強。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北京、天津、河北參加的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經基本編制完成。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和建設、京津塘高新技術產業走廊建設、首鋼煉鋼產業向曹妃甸工業區的轉移等,都將加快該地區產業體系的分工與融合。京津冀都市圈在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聯系。
近年中國經濟重心區由南向北變遷,境外資本也日益呈現“北上”的態勢。最近,臺灣機電電子同業會公會發布《2006年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天津濱海新區、北京亦莊開發區、濟南和大連4個位于渤海灣地區的城市被給予了“極力推薦”的評級,而臺商投資最早、最集中的珠三角重鎮深圳、東莞的評分卻一落千丈,很多臺商都看好環渤海地區。
天然的區位優勢,廣闊的市場腹地,加上良好的資源稟賦,使環渤海地區有著足夠的底氣。山東和遼東半島的石油、煤炭等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也完善。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一旦突破行政區劃的藩籬,發展的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
“這個區域的崛起對中國整體格局的發展一定會形成影響,但是在短期內期望發生特別大的變化是不現實的。”肖金成說。區域經濟不是地理空間的問題,其本質是區域生產要素配置和區域之間的關系。同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的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明顯滯后,沒有形成適合于區域特點的發展模式。但是,這個區域內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和愿望越來越強烈。
肖金成認為,要充分發揮這個區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應以京津為中心,以大連、青島為副中心,以沈陽、呼和浩特、石家莊、濟南等為區域中心,建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互補、聯系緊密、協調發展的巨型城市集群,充分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聚集、輻射和帶動功能。目前,已初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和產業帶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并對“諸侯經濟”形成沖擊。
目前,這個區域內的各省市都呈加速發展態勢,后勁很足。山東省盡管缺乏像上海、北京那樣的大都市,但山東半島縣域經濟實力較強,在全國百強縣中,山東占了20多席,位于前列。沈陽、大連對遼寧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天津定位為北方經濟中心,為這個區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