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包機形式不斷更新
。玻埃埃材,臺商和島內一些知名人士提出了兩岸春節包機的構想,期望借此緩解大陸臺商春節返鄉一票難求、輾轉周折的困難。大陸有關方面隨即給予積極務實的推動,以個案處理、特事特辦方式最終促成2003年首次兩岸春節包機的實施。2004年,由于臺灣當局堅持不合理的“單向單程”主張,兩岸春節包機未能實施。
。玻埃埃的辏诙闻_商春節包機成功實施。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參與、雙方對飛、雙向載客,各6家航空公司共執行48個往返航班。2005年1月29日上午9時28分,由廣州起飛的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春節包機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場,這是56年來大陸民航客機首次以正常途徑降落臺灣,成為兩岸“三通”進程中一個難以忘懷的時刻。
根據兩岸2006年6月達成的協議,除春節包機外,三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兩岸也對開包機,雙方往返各12個架次,合計24個架次。
。玻埃埃赌晔状螌嵤┑膬砂吨星锇鼨C是2003年、2005年、2006年三次兩岸春節包機后的首次節日客運包機,包括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24架次包機的48個航班。
。玻埃埃赌辏对拢保慈眨{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就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和開辦兩岸專案貨運包機達成共識,雙方同意可針對臺商開辦專案貨運包機。這一安排是繼2003年、2005年、2006年兩岸春節客運包機后,兩岸民航交流與合作邁出的新的一步。
。玻埃埃赌辏吩拢玻叭,首架兩岸貨運專案包機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兩岸貨運專案包機實現首航。業內人士認為,開通兩岸專案貨運包機,將減少貨物裝卸,縮短運輸周期,節省費用。但由于貨運包機需專案申請,而且仍須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直航”,難敷廣大臺商之需。
包機仍是個案并非直航
兩岸民航交流與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但也應指出,兩岸包機自2003年啟動以來盡管屢有進展,與全面的兩岸直接“三通”還有很大的距離。其一,兩岸之間空運并非“直航”仍屬個案性質。客運只在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節”期間開行,或在特殊需求時提供緊急醫療救援、急難救助包機;其二,航點有限,并未實現兩岸機場之間的全面通航。
盡管目前兩岸的包機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也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實證明,兩岸民航組織之間形成的“澳門協商模式”是務實的、可行的,是當前解決兩岸交流衍生的諸多問題的有效模式。為今之計,當務之急,就是應該繼續運用這一模式,開展進一步的協商,以盡快實現兩岸包機周末化、常態化,直至實現全面、直接、雙向的兩岸通航。
兩岸“三通”大勢所趨
臺灣當局以安全為借口一再阻撓抵制兩岸“三通”的原因,就是懼怕“臺獨”失去生存的土壤。臺灣當局擔心兩岸“三通”可以促進溝通,從經濟上的交流進一步發展文化、政治上的交流,從而使得兩岸同胞相互理解信任,而這是島內分裂勢力所不樂見的。
盡管臺灣當局對兩岸“三通”設置重重阻撓,但兩岸交流已勢不可擋。自1979年年初祖國大陸提出“三通”倡議以后,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出現了飛速的發展。兩岸貿易額從1979年的0.77億美元,到2006年達1078.4億美元,突破千億美元大關。20多年來,兩岸貿易總額截至2006年底已達6036.9億美元。其中臺灣地區向祖國大陸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37.9%,祖國大陸向臺灣地區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24.6%。從2003年起,大陸超越美國、日本,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并且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臺商在大陸累計投資項目71847個,合同金額1010億美元,實際投資439.1億美元。
伴隨兩岸經貿的不斷發展,兩岸人員往來越來越多。據國務院臺辦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從1987年到2004年,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3388.5萬人次。2005年兩岸人員往來再創歷史新高,臺灣居民來大陸突破40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近16萬人次。2006年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臺灣居民來大陸全年估計突破44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全年估計突破20萬人次。兩岸人員往來的密切與頻繁,對兩岸直航的需求更加迫切。
兩岸經貿的發展,使貨物運量迅速增加,每年數千萬噸的貨運往返,都需要借道轉航,不僅增加了經濟負擔,更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在兩岸貿易已成為臺灣經濟重要一部分的時候,兩岸物流之間任何過高的交易費用都會舉足輕重。其中往來頻繁的臺商感覺最深切。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各國間貿易壁壘也在逐步消除,海峽兩岸咫尺距離卻被人為設置障礙,無形中使臺商在全球貿易中競爭力降低。多年來兩岸各界一直致力推動兩岸直接“三通”,應該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