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福建泉州與臺灣合作如何做“大”
時間:2007-12-11 12:15 來源:人民網-華東新聞
一座博物館,在海峽對岸激起了反響
昨天傍晚,記者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國家級風景區清源山南麓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看到,這座占地154畝、預計投資1.8億元的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今年9月將完成主體建筑,明年農歷元宵節開館。
據泉州市市長鄭道溪介紹,泉州與臺灣一水相隔,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至今,臺灣漢族居民中有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占到44.8%。根據泉臺間相互的地緣、血緣、法緣、史緣、文緣、俗緣、神緣,博物館分為“地緣相連,隸屬與共”、“越源漢流,血緣相親”、“開發同功,經濟互利”、“教育藝術,文脈相承”、“同爐分香,神緣傳承”、“民風民習,俗緣相通”等六個部分,以此來激發兩岸同胞不忘“根本”。
閩臺緣博物館的建設消息在海峽對岸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臺灣學界的許多專家提出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臺灣青年學者、臺中僑光技術學院副院長陳瑛博士提出,閩臺博物館要注重“雙向溝通”,要促使臺灣方面認識、了解閩臺緣,博物館必須發揮普及教育、完成認識、了解、欣賞、認同的過程。陳瑛認為,閩臺緣博物館應有臺灣方面的館藏,并通過文化網絡聯結、計算機查詢、影像傳輸等手段,與臺灣方面類似的公共或私人博物館結為“姊妹館”,形成規模化館群與藏品。
一連串“第一”,映襯經貿合作新高潮
在近幾十年的海峽兩岸往來歷史上,泉州曾擔負起不少“第一”,如第一艘臺輪靠岸,第一次出現兩岸小額貿易,第一個設置臺輪停泊點,第一家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股票上市等。最近興建的閩臺緣博物館,又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對臺宣傳交流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么多“第一”的背景映襯下,近期以來,泉州與臺灣的經貿等各項合作也是高潮迭起,進入一個新階段。
5月16日,泉州市在石獅召開由全市各級黨政領導參加的“加快泉州發展”研討會。市長鄭道溪在會上提出,當前海峽兩岸新的態勢,給泉州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前,他在今年泉州市“兩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泉州今年要全力抓好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范區的申報,主動承接臺灣電子、機械、石化、紡織、修造船等新一輪產業轉移,加快閩臺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強泉臺經貿、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5月18日,在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泉州市參展位占14,參會企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
5月20日,由70多人組成的石獅市赴金門考察團圓滿結束行程,并帶回10多項考察成果。
種種跡象表明,泉州市上上下下,正為形成一個泉臺大合作的局面而積極奔忙努力。
一個億噸級大港構想,為兩地經貿合作升溫早做準備
在泉州427公里的海岸線上,湄洲灣南岸、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4個港區分布其間,距離高雄港僅194海里,距臺中港94海里。晉江圍頭距金門僅5.6海里,是祖國大陸距金門最近的地方。要為兩地經貿合作好準備,首先必須做好港口這篇文章。
泉州市提出了加快現代化、國際性億噸大港建設的目標,大力推進泉州港秀涂多用碼頭起步工程、斗尾30萬噸級原油碼頭、泰山10萬噸石油化工碼頭等深水泊位建設,努力實現年吞吐量3800萬噸、集裝箱70萬標箱的能力。
泉州以港聞名天下,宋元時已是“東方第一大港”,在海洋交通史上擁有里程碑地位。時下的泉州,一場以建設現代化大港為抓手,全面整合古港品牌和資源、區位等優勢的活動正在迅速展開。
一次布局調整,營造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的區位優勢
泉州市一直密切關注臺灣第三波產業轉移和骨干企業外移的動態,并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加強與臺灣石化、電子、橡塑、紡織等行業協會和同業公會聯系。目前,該市正及時調整思路,把過去只強調某一區域的泉臺合作擴展到全市全方位,重新布陣,把12個縣、市(區)分成4個板塊:
———泉州灣科工貿旅游經濟區。突出其城鎮密集、產業集聚的優勢和輻射,構造區域發展制高點,主動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發展對臺貿易,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的臺商投資區和對臺貿易區。
———湄洲灣南岸港口重化工業區。突出其深水港的優勢和臨港工業功能,重點發展以油品、有機化工、精細化工、合成樹脂及其合成材料深加工等為主的石油化工產業,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大型船舶修造基地。
———中部特色經濟和產業梯度推進區。以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周邊重點鎮為主,主動承接臺灣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特色加工制造基地和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西北部生態經濟區。指晉江水系東西溪流域上游和其他邊遠山區的地域,突出其自然環境好、資源豐富的優勢和生態保障的功能,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態型農業,把這一地區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綠色農業產業基地、生態旅游區和資源可持續開發生態功能區。
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