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書記鄭道溪(右)代表泉州市人民歡迎江丙坤先生一行來訪
江丙坤先生一行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參觀
江丙坤先生參拜陳列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清代觀音神像
江丙坤一行在泉州受到媒體的關注
閩臺兩地相同的民間用品,令江丙坤先生倍感親切
5月19日中午12時許,剛下車踏上泉州的土地,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說,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鄉一樣,因為很多建筑物看起來都是很相似,所以第一次到祖國大陸的這個地方很有親切感。
地緣近、血緣親、商緣廣、文緣同、法緣久,千百年來閩臺兩地舟楫往返,締結了5000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在泉州———這個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更是深刻地感受了閩臺源遠流長的情緣。
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江丙坤并不覺得陌生,相通的語言、相同的氣候、相似的建筑帶給他的是一份格外的親切感。
博物館印證閩臺一家親
有了這份親切感,短短半天的泉州之行,江丙坤感覺收獲頗豐。除了熟悉的鄉音、熟悉的建筑外,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里那濃濃的“閩臺情”更是讓他印象深刻。無論是同文同種同根生的火藥爆繪壁畫,還是展館里那一個個主題鮮明的展廳,更有1500多件的文物文獻向這些來自臺灣的客人們訴說著閩臺源遠流長的情緣。在這里,江丙坤感受到了先民開發臺灣的艱辛,感悟了精彩紛呈的兩岸民間藝術,相承的文脈,相通的民俗,鄉土情充斥著他的泉州之旅。
談到對泉州之行的感受,江丙坤充滿深情地說,此行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美好印象。因為自己也研究過臺灣歷史,的確過去很多在福建的我們的祖先,渡過海峽,到臺灣來發展,他們是蠻辛苦的。從剛才的那個圖片里面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先民怎么樣在臺灣開墾,過去祖先渡海來經營臺灣的這種苦難精神,值得我們追思和紀念。
兩地交流與合作更具優勢
泉州和臺灣一衣帶水,血脈相連,從先輩們為謀生計為求發展劃舟到澎湖再至臺灣,到現在兩岸間密切的經貿、文化交流,在江丙坤看來,兩地的交流與合作更具優勢。
談到兩岸文化傳承如何影響兩岸經濟時,江丙坤用兩地語言相通舉例來回答。他說,臺灣和大陸是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對將來在大陸發展更具好處。語言相通,臺灣客商在任何地方經營工業、商業,比起其他外國的資金、外國人到大陸投資更具有先天優勢。
目前,入駐泉州的臺資企業達到了1000多家,除了在工業合作、產業轉移上的交流外,江丙坤建議兩地還可以從金融業、休閑農業、旅游業等方面加強合作。臺灣的科技,泉州的市場,兩地有充分的條件足以來建立產業分工、優勢互補的經濟策略,讓兩岸能夠通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統籌,達到兩岸的融合。□本報記者林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