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投訴協調局已于2005年7月26日成立。該局的成立是為落實和推動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黨所達成多項共識的重要舉措之一,表明祖國大陸對臺商權益保障工作的重視,得到了兩岸民眾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反應。
國臺辦擴編
為全面落實與國親兩黨共識,因應兩岸關系新發展,中臺辦、國臺辦擴編,原下屬八個局擴增成十個局,增設法規局和投訴協調局,并正式掛牌運作。
國臺辦最近新增設法規局和投訴協調局,使其原下屬八個局擴增成十個局。這是國臺辦為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又一舉措。
據報道,新成立的法規局負責研究擬定對臺法律政策,而投訴協調局則處理臺商重大投訴案件和臺胞臺屬來信、來訪工作。法規局由原國臺辦港澳局副局長周寧、法規室官員張萬明主管業務;投訴協調局則由原國臺辦經濟局副局長唐怡、兩岸經貿投訴協調中心官員劉建中負責。國臺辦網站已正式披露新成立上述兩局。
幫臺商驅趕牛鬼蛇神?
國臺辦新設這兩個局,可說是抓到了臺商問題的要害,因現時臺商在大陸,經營上最怕的兩件事,一是在地方上被一些官僚欺壓;二是莫名其妙違法被關押,又不知官司從何打起。國臺辦新成立那兩個局,正是分別沖著這兩大問題而來的,很多臺商都企盼,那兩個局能真槍實彈干起來,幫助解除他們的心頭大患,千萬不要虛晃一招,應付了事。
這十幾年來,大江南北臺商和當地政府的互動關系樣態可說是五花八門,有的臺商和官方〔或官員〕水乳交融、互利雙贏;有的臺商則和官方齟齬百出,怨聲載道。
但無論如何,臺商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些小官僚無理侵占臺商利益,如看到臺商開的店賣得好,就用種種理由來刁難,像指責其店招違反市容管理規定、環保設施不合格等,其意圖,輕者罰款揩油,“吃卡拿要”,重者逼臺商讓股甚至讓出經營權。這類案例在各地發生不在少數,但受害臺商,特別是人單勢孤的中小企業,因怕事情鬧大被斬草除根,通常只能隱忍不發。
學者解讀:表明北京對臺善意
北京涉臺學者指出,目前大陸對于政府機構擴大編制控制得很嚴格,增設兩個局的大動作說明北京對兩岸關系的重視以及對臺灣人民的誠意和善意,為將來推進兩岸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發展,是一個極好的鋪墊。
全國臺灣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楊毅周就此指出,隨著兩岸交流發展,臺胞在大陸所遇到的法律問題日益增多,而國臺辦法規局的設立則有利解決這些問題,體現了依法治國的方針。他認為,國臺辦專設法規局來修訂大陸涉臺法律法規,可以說是兩岸走向統一的重要環節;尤其是目前關于臺商的法律還屬于空白,法規局的設立更是非常重要。
對于投訴協調局的設立,楊毅周認為與連宋來訪大陸關系密切。由于連宋來訪期間與中共達成多項共識,在落實共識中有許多事情需要專門的機構來協調解決;而且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碰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早就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部門來協調,協調局其實是在扮演著保護臺商利益、落實中央政策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