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消息:從“育嬰假”全面實施到“國民年金”從明年十月上路,隨著歷次選舉釋出大利多,臺灣的社會安全網看似逐漸實踐“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的理想,朝著福利社會的方向前進。
所得不增反減近三百萬戶
學者研究卻顯示,二○○○年至今有超過二九六萬戶的家庭可支配所得不減反增,加上物價指數上漲一○%,中下所得者面臨最艱困的生活處境。島內社福團體認為,社會安全網的建構顯然比不上貧富差距快速拉大的速度,有人形容當局明明說端出“牛肉面”,實際上卻是“牛肉湯面”。
十年來,你的荷包縮水了嗎?這不是廣告口號,而是島內將近三百萬中低所得家庭所面臨最真實的夢魘。從“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所得調查”,所得五分位差最高和最低倍數在二○○一年達到六.三九倍,到去年降為六.○一倍,雖然差距有縮小趨勢,但相對臺灣在二○○○年從未超過六倍,已有攀升跡象。
細究造成五分位差擴大原因,以一九八○年為基準,最低所得組和第二所得組的所得增加率,在二○○六年反而比二○○○年下降,也就是有四○%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六○%中高所得家庭卻不斷增加,加上近十年物價指數上漲一○.○三%,都使得中低所得家戶處境更加困頓。
從人民的主觀感受也可以看出端倪,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指出,二○○六年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主觀認為自己這幾年經濟狀況下滑的達四成二,進一步問臺灣近年貧富差距變化如何,有高達八成三認為惡化,和一九九一年的七成一相較,足足提高一一.六%。主觀貧富差距擴大印象已深植社會大眾心中。
貧富差距拉大弱勢更弱勢
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似乎已逐漸編織成安全網,但站在第一線的社會福利團體卻有不同看法,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就說,當局投入資源的程度和問題發生的速度根本不成正比,以層出不窮的虐兒和攜子自殺來說,除經濟壓力之外,尚牽涉社會結構變化和家庭解組,但當局政策只看到經濟,卻沒看到背后的問題。
其次是未對癥下藥,王育敏說,當局面對問題,常會很快提出對策因應,卻因思慮不周,淪為徒具形式,以近年大幅攀升的自殺率來說,“自殺防治中心”雖然已成立,卻缺乏專業人力,也沒有長期穩定投入的打算;尤其更常出現“中央”一頭熱,地方卻以財政困窘為由不愿投入,甚至造成資源錯置。
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周文珍舉低收入戶為例,她指出,島內政策最常陷入的迷思就是以“資格”認定,而非根據需求提供資源,如“社會救助法”中,只要經認定是低收入戶就可獲得經濟、教育、醫療補助等,陷入“全有”或“全無”的兩極思考,具有農夫身分者每月可領六千元老農津貼,卻未設排富條款,更是其中的極致。
“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認為,島內現有社會安全體制只能達到風險分攤,維持人基本生存的權利,無法達到財富重新分配的效果,若當局不盡速從稅制著手,未來可能讓“服務”脫離“公共化”,進入使用者付費的“市場化”,不但教育成本增加,連交通都受影響,如客運拒絕行使偏遠地區即是明證,屆時恐成均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