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2月21日電 農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家惠農資金在一些地區被克扣和截留的問題凸顯。惠農政策在基層屢屢被“打折”,貫徹執行不到位,已經影響到農民對國家惠農政策的信任。盡管有關部門出臺不少措施辦法,但仍難以有效遏制這種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發揮出農民在惠農政策執行中的參與作用。
記者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采訪時發現,個別村干部竟然代替農民在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卡上簽字。內蒙古在良種補貼發放過程中,專門印制了“項目卡”,就是為了使農民簽字發揮監督作用,而一些干部有意無意地忽略農民的這種權利,包辦農民的監督。盡管大部分良種補貼資金到位,但個別村仍然出現了混亂,部分農民得不到補貼。這件事證明,缺少農民參與,相當于缺少了一個客觀有力的監督,政策的惠農效果就容易“縮水”甚至改變性質。
農民參與惠農政策的執行,本來就是政策的應有內涵。惠農政策是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旨在改變過去向農民一味索取的狀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帶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惠農政策對于農民來說,不光是補貼一些資金,更重要的是通過政策來增強推廣良種、提高機械化率等方面的認識,政策的帶動意義更加重大。
農民參與惠農政策執行是一個有效的監督形式。在稅費改革、免除農業稅之后,一些鄉村財政困難,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一些基層干部便將手伸向國家惠農政策。這種行為亟須加強監督,而農民參與的監督作用無疑是非常有力的,他們是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政策執行得好壞,他們最有發言權,也最客觀。而且,農民參與其中,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民主意識。
國家出臺的各種惠農政策意義重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視并認真貫徹執行,以更完善的制度、更強的操作措施來保證執行的效果,加大監督力度。對于公然截留國家惠農資金、影響政策效果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