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內銷 尋求新市場空間
1995年,由于中國大量出口,沖擊美國自行車企業,美國廠商聯合起來進行反傾銷訴訟。美利達、捷安特和另外幾家廠商聯合起來請國際律師打這場官司,“我記得我們搞了半年,最后我們贏了,判了零傾銷稅率。”勝訴之后,美利達沒有像很多大陸企業一樣,高調宣傳、沾沾自喜,曾進成把勝訴看成了警鐘。
曾進成想: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早晚有一天政府會做內部管理,單純靠出口是不行的。自此,美利達開始導入內銷,“那時候內銷還要向政府去申請,很麻煩,而且國內的人對我們還是抱著好奇的態度,利潤并不高!
但是曾進成認為:“中國未來一定要靠內需去成長經濟,中國百姓將來一定買得起美利達這樣奢侈的自行車!庇谑牵O專賣店、建銷售部,美利達逐漸打開了內銷的通道,將內銷比例做到30%,并且組織自行車俱樂部、贊助中國男子登山自行車隊奧運會用車,擴大品牌影響力。
擴大內銷的同時,盡管歐美的一些自行車廠商紛紛關門,但是歐美仍然對高端自行車有很高的需求,而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來自歐美的訂單增加,外銷生意也不能放手!霸诿绹鴰缀蹙蜎]有自行車工廠,中國的大工廠上來以后,美國工廠就統統關掉了!币虼耍览_與美國幾乎碩果僅存的第一高端自行車品牌Specialized結成策略聯盟,收購其49%的股份,為其做貼牌生產。
從零開始,構建內銷渠道和品牌,這樣的道路與陳燦堂執掌的富貴集團頗為相似。富貴集團為國外品牌做代理已經有十幾年了。1994年他們把美國的“花花公子”(PLAY BOY)介紹給國人,此后又先后成為卡帝樂鱷魚(CARTELO)、法國卡文(CARVEN)、意大利RobertadiCamerino、歐洲JANSPORT、美國SKECHERS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中國總代理或總經銷商。
1993年剛在昆山建廠時,陳燦堂帶領工廠生產中低端皮具產品,并銷回臺灣。由于臺灣當局的限制,產品需要先到香港換包裝,再運回臺灣,成本很高。面對這種情況,企業必須由外銷轉為內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但是這種轉變意味著比原來多兩倍的資金才能正常運轉,還要開發積累渠道,照顧終端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跨越這些困難沒有捷徑可走,陳燦堂只有帶著企業慢慢轉型,不斷增資,慢慢打開市場。后來陳燦堂開始嘗試代理國外品牌,并用大品牌來帶動自己產品的銷售,終于打開局面。而陳燦堂的最近一次轉型,是為了實現國際化自主品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