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流)臺灣創業園內,一臺資企業培育出的花苗。蔣巧玲攝
閩臺共贏合作社先行帶致富
元山村的發展,只是三明(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園區范圍已經覆蓋了整個清流縣。目前,園區內已有農民創業企業1000多家,引進臺資企業65家,總投資2.8億美元,成為三明市引進臺資企業最多的縣。
據清流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魏永富介紹,園區現重點打造“四區”,即花卉苗木產業區、特色養殖區、農林產品加工區和生態休閑旅游區,全力打造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基地、現代農林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海峽西岸溫泉休閑旅游勝地和閩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重要平臺。并聯四大產業,引入更多臺資企業,通過這種方式,清流縣讓更多農民的口袋富起來。
記者了解到,這里除了鮮花基地外,特色養殖區引進臺灣漁業優良品種、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全縣淡水魚養殖面積達5.6萬畝,漁業產值超億元。臺灣農民創業園還成立了農副產品生產銷售商會,設立百家農產品直銷店,現已入駐10余家農林產品加工企業等。
那么,除了帶動創業之外,閩臺間如何實現共贏,也成了三明(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在探索的問題。
據清流縣臺辦主任張岐山介紹,所謂合作社,就是臺灣企業與當地農民個體或集體形成的協作單位,農民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合作社,也可以通過被合作社聘用的形式加入到生產、管理和經營中。張岐山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形式已經陸續在臺灣農民創業園內的四大產業區中運作。
“就元山村而言,目前已經成了了6個合作社,臺灣企業培養出適合當地種植的花苗,再把花苗轉給農民種植,生產出的鮮花將通過合作社的窗口統一對外銷售。”馬建輝說。
“下一步我們也想往這方面發展,初步設想是:企業研發品種,并培育花苗2年,進入穩定期后,轉由農民種植3年,最后通過合作社來銷售。”森源蘭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森源表示,臺灣農民創業園內的很多企業已經嘗到了合作社的甜頭,為了給大棚騰出空間,也讓企業生產和銷售的“鏈子”轉起來,下一步森源蘭蕙也將考慮發展合作社。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