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郵第一信:北京臺北翹首六十年
◎安躍華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直接“三通”直郵儀式在北京航空郵件交換站舉行,原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81歲的臺灣籍老人鄭堅第一個投出了從北京直郵臺灣的家書。
由于兩岸直接“三通”的正式啟動,這封家書將不再需要第三方中轉而直郵至臺北親人的手中,大大縮短了郵程,節省了郵寄時間。為這一天的到來,老人整整等待了60年。
1946年,出生于臺灣彰化的鄭堅考取臺灣省長官公署舉辦的“升學內地大學生公費生”,被保送至廈門大學。1949年,他離開廈大加入閩西南游擊隊,隨后奉調解放軍第十兵團臺灣干部訓練隊,擔任隊長,為渡海解放臺灣、與母親團聚積極做準備。但由于美國的干涉,兩岸從此陷入長期隔絕。其時,同樣身為中共黨員的大姐和二弟,以及追求進步的父親也先后離開故鄉來到大陸,而母親卻帶著其他三個孩子留在臺灣,一家人就像高雄的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骨肉分離、音訊杳無30年!
1981年,遠在美國的三弟輾轉與鄭堅取得了聯系。由于當時臺灣當局尚未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當年5月,老母親只能從臺灣繞行美國舊金山,歷程4萬公里后終于抵達大陸,一家人才得以團聚。此后,親人間的通信、通話也仍然需要第三方中轉,十分不便。由于鄭堅特殊的身份,他的赴臺申請一直未能通過臺灣當局的審查,直到1998年,他才得以借助教授學術訪問團的機會,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
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12月15日,兩岸直接“三通”終于全面啟動。這一天,北京航空郵件交換站舉行了直接通郵儀式。鄭堅在寄給臺北二妹鄭卿玲的家書中寫道,“今天終于迎來了海峽兩岸直接三通”,并欣然賦詩一首:“臺翁晚居京城北,靜心湖畔好頤年。喜聞兩岸真三通,終見親人皆開顏!”隨信還附寄了“海峽兩岸直接通航、通郵紀念封”和賀年卡,祝福二妹一家乙丑年新春快樂。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二妹接到這封遲來60年的直郵家書后,也通過直郵給北京的大哥寄來了回信。信中,她激動地感慨道:“引頸期盼了59年的家書終于來到手中,卻也使我百感交集,我們一家人聚少離多,回想童年在彰化的時候,母親帶著我們三個小的,很努力地在求生活。然而多次在夜深人靜時,母親望穿秋水的眼神,哀悽地呼喚著您們的名字,總是讓我心碎難眠!痹谛胖,鄭卿玲表示,在翹首期盼兄妹的再次相聚。
為收藏這封珍貴家書,中國國家博物館征集人員通過國家郵政局的同志,輾轉與老人的兒子鄭波先生取得聯系。在他的熱情幫助下,2009年1月,征集人員在鄭老的家中見到了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向他表達了國家博物館收藏家書的愿望。老人欣然同意,答應立即通知臺北的二妹,待她將這封家書回寄北京后捐贈。
3月20日,第一封北京直郵臺北的家書,以及臺北二妹鄭卿玲的回信由鄭堅老人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數月后,這兩封家信在《復興之路》大型陳列中展出,成為海峽兩岸直接“三通”曲折進程的見證與縮影。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