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臨沂使君帖》(圖2)
三希堂
乾隆一生珍愛“三!,時時把玩。1746年,寫下一篇《三希堂記》,記錄其中因緣際會:“內府秘籍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移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從此,養心殿西暖閣這間曾是乾隆書房的小雅室,因藏有稀世三帖而被命名為“三希堂”(圖4)。這就是“三希堂”的由來。
“三希堂”里不但存放了三希墨寶,也陳設著大量當時制作的極為精致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沒有任何變動,至今保持原貌。如今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復制的“三希堂”,藏有《快雪時晴帖》。
乾隆以“三希堂”昭示個人潛心翰墨、托身毫素之舉。后人對“三!庇袃煞N解釋:一是借周敦儒的“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句,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鼓勵自己勤奮、進取,提高自身修煉,進入更高境界;二是“珍惜”,“希”同“稀”,“三!奔慈∈勒鋵殹8_切地說,兩層含義并重結合,更為恰當。
《三希堂法帖》
因“三!倍小叭L谩,因“三希堂”而有“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可以說是從《石渠寶笈》中派生出來的。
《石渠寶笈》在乾隆九年(1744)編撰完成。因過于沉重不便使用,加上編輯完工之時,內府又發現了許多珍稀碑帖,未入《石渠寶笈》,不免有遺珠之憾。
針對《石渠寶笈》存在的問題,乾隆決心對《石渠寶笈》再次篩選。乾隆十二年(1747)臘月,發出編刻《三希堂法帖》的命諭,從乾隆下令編刻到出底本,約一年半時間。當時清廷采取進貢、收繳、抄家等方式,將天下法書名跡網羅殆盡,內府收藏盈千累萬,在此基礎上編出的叢帖,自然是珍品!度L梅ㄌ肥且徊恳幠:甏蟮摹皶üこ獭,對后世影響巨大。
《三希堂法帖》全稱《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32冊,刻石500余塊,收集自魏、晉到明末共134位書家的三百四十余件楷、草、隸、行等精品,另有題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收錄法書、碑帖共九萬余字。乾隆十七年(1752),復從宮內藏品中再次精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終成完璧。根據北海白塔山收藏《三希堂法帖》刻石的閱古樓完工時間判斷,《三希堂法帖》完工時間約在乾隆十八年(1753)八月。《三希堂法帖》石刻嵌在西苑(北海)閱古樓的墻上,現保留在北海公園瓊華島。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