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故宮內的“三希堂”,面積僅8平方米,幽雅、古樸。狹長的室內進深以楠木雕花隔扇分隔成南北,里間窗臺擺設文房用具。窗臺下設一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御座設在高炕坐東面西的位置上。低炕墻上掛著五顏六色的瓷?
王珣 《伯遠帖》
行書紙本,縱25.1厘米,橫17.2厘米。“三希”之中唯一的真跡,與陸機《平復帖》(圖3)為現今僅存的兩件晉代名人法書。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件信札:“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用筆精熟,疏朗飄逸,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全篇風神俊朗、瀟灑流利,可以洞窺到東晉“尚韻”風流。董其昌稱之為“尤物”,在《畫禪室隨筆》中評:“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人姚鼐贊:“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平復帖》(圖3)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行書紙本,縱23厘米,橫14.8厘米,是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短信。雪過天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斷句為:“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書法大家啟功的斷句為:“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起首用“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書信中很少見。此札以圓筆藏鋒為主,起收、鉤挑、波撇不露鋒芒,轉折多圓轉,結體勻整安穩而不失灑脫,顯現出氣定神閑、不疾不徐的情態,姿態優美中兼有質樸內斂的意韻。明代鑒藏家詹景鳳評:“圓勁古雅,意致優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
王獻之《中秋帖》
草書紙本,縱28厘米,橫12厘米。內容:“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不知因何故,該帖毫無文采且語句不通。若要斷句,須和王獻之《十二月割帖》對照:“(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反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該帖32字,但意思仍不全,說明仍有缺失。據董其昌考證,《十二月帖》與《淳化閣帖》中《慶至帖》(又稱《慶等帖》)為同一帖。《中秋帖》書寫精彩,點劃豐潤圓熟、圓勁挺健,筆意流暢、行氣貫通,連帶自然、瀟灑飄逸,可謂“千古一筆”。卷前有乾隆御筆『至寶』二字,右上題“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后有明董其昌、項元汴等歷代收藏者題跋。此帖歷經宋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袁 鳴)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