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途中自己修理自行車。(中國臺灣發)
騰飛達與父親合影。(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
七個多月的騎行后,原本嶄新的自行車早已變得銹跡斑斑, “每一個部件都有修理或者更換過”,騰飛達說,為了此次行程,特意學了些修車技術,一路上都是自己解決車子問題。
在現場,記者還特別注意到,騰飛達的五分褲,邊角層次不齊,還有粗糙的棕色線鎖邊針腳。騰飛達笑著說,這是自己的杰作,“出發時是冬天,穿了長褲出來的,結果一路過來,越來越熱,只好把褲子裁去一段 ,先是七分褲,然后是五分褲,我找當地人借了針線鎖邊”。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行程,滕飛達的父親、北京臺資企業協會理事滕健陪著兒子一起完成。“行程最開始因為擔心安全問題,我是反對的,但兒子的堅持說服了我”,滕健說,“年輕人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承諾,并認真去實現,我們應該積極支持,給年輕人創造挑戰機會,支持他們走自己的路”。
騰飛達說,一路行來,看到了不同文化風情,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收獲良多。尤其是在大陸境內,途徑了張掖、嘉峪關、銀川、莫高窟等地,深刻感受到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是自己成長過程中難得的見識,“在此,為所有的騎友們加油。”
北京臺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鄭實說,作為臺灣青年為實現自己夢想,騰飛達不懼困難,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為青年們樹立了榜樣。“這種行為值得兩岸青年學習,也會激勵兩岸青年,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
1.2萬公里的騎行完成,北京,并不是騰飛達的最后一站。短暫的休息后,他將回到臺灣,整理自己,開始接受步入社會的工作挑戰。這又是一段新的征程。(完)
抵達終點。(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
出發時。(中國臺灣網發)
沿途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招待。(中國臺灣網發)
一個人騎行路上湖邊扎營。(中國臺灣網發)
沿途遇到騎友,互相加油。(中國臺灣網發)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