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我們的經濟建設講究的就是速度,快節奏確實給我們帶來許多實惠與變化,尤其今天的信息化,一切迅捷得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但是,也正因為許多人一天到晚迫不及待,所以他們忙亂而又焦灼,無序而又浮躁。不管忙活在什么行當里,只圖效益自然假冒偽劣;只為賺錢必然粗制濫造。具體到便民服務上,他們不人性不道德,不為他人著想,不為社會擔當,不對人民負責的原因之一就在他們恰恰與“慢”相悖圖的就是一個快。
“莊戶列車”的運行全程,要穿過59個涵洞、56座橋梁、22座隧道,它慢出了列車員與山里百姓的深厚感情,慢出了千家萬戶的生活方便,慢出了綠皮火車的殘存佳話,慢出了中國鐵路的精彩剪影,慢出了千山萬壑的一路風景,慢出了美好善良的人性閃爍。
在述說不盡的“慢”字里,53歲的列車長趙新華一“慢”竟然慢出了35年。從剛上班時的“閨女”慢成了今天的“大媽”。但是她每天要上下列車92次,至少工作12個小時。三品檢查、口播到站、給旅客送水,趙新華從未懈怠過一次。
7053次列車的“慢速度”,對我們是極好的警醒與啟示。
魏潤身(首師大文學院教授)
下一頁【延伸閱讀:緊緊牽住改革“牛鼻子”】[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