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批評的質(zhì)量也亟須提升。當下,一些文藝評論者固然在打板子、說問題,卻缺乏思想的力量和明確的指向,通俗來講就是能力不夠、找不到病在何處,即便找到了,也開不出藥方。采訪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諸如“舞臺和表演都有些浮華”“作品的厚度不夠”“戲劇沖突不夠有力”等意見,許多院團會抱怨,這些話聽起來是那么回事,可做起來就不知如何下手了——應該精簡哪一塊兒?如何增加厚度?怎么加強沖突?就好比醫(yī)生診斷患者,建議吃藥,但具體什么病、吃什么藥,病人還得回來自己琢磨。
單純的批評并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終點。要摒棄不痛不癢的套話、無的放矢的空話、晦澀難懂的“行話”,要求文藝評論家必須做足功課、練好內(nèi)功,有能力、有水平提出富有建設性、操作性的意見。如此一來,在文藝工作者諱疾忌醫(yī)的心態(tài)褪去的同時,批評者開出的方子也就能直抵病灶,兩者互動,從而為推動文藝繁榮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17 版)
下一頁【延伸閱讀:光明日報:加強大病眾籌平臺監(jiān)管】[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