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農民工向中西部回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因此,談到特色小鎮,許多人想起了費孝通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小城鎮,大問題”。那時,國家希望將小城鎮發展為農村的政治經濟中心,成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帶,承接農村人口轉移;現在不少中西部城市也把特色小鎮理解為小城鎮,目標依然類似,希望小城鎮能承接從東向西梯次回流的產業人口。于是,從東部到中西部,似乎找到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新目標,而這些新目標一旦走偏,便會是新一輪的房地產化。
其實,在特色小鎮的發源地浙江,特色小鎮完全是一個經濟概念。浙江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東凌說,特色小鎮的提出意在以產業的有效投資推進浙江的產業經濟轉型。傳統的低端制造業占經濟比重高,經濟轉型轉不動怎么辦?當地開始投錢、投政策,依托區域特色培育小型的創新創業空間。于是各類小鎮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以新的生產組合方式發展起來,既壯大了新興產業的基礎,又帶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特色小鎮的內核其實正應該是“創新”二字。這也是為什么三部委強調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并滿懷信心地提出“力爭在2020年培育出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因為這些特色小鎮與其說是新生的“產業+人口”綜合體,不如說是在原有發展基礎上創新增長點。如果從東部到中西部著力培育這樣的增長點,而不是借機搞賣地造城的老一套,相信我們的城市和經濟發展都將更加健康。
特色小鎮概念應該回歸經濟屬性,回歸以創新帶動產業轉型的內涵,才能讓各地明確發展目標,擺脫“圈地造城”“穿新鞋走老路”的浮躁。(楊紹功)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