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林閩鋼
從國內外發展實踐來看,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十分密切。沒有經濟發展,不可能有民生改善;沒有民生改善,經濟發展也將停滯不前。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就像硬幣的兩面,存在于一個整體之中,誰也離不開誰。但有人錯誤地把二者對立起來。比如,有人認為財政資金有限,民生領域投入多了,經濟領域投入就會相應減少。有人認為強調民生改善相當于“養懶漢”,必然會產生“福利依賴”,造成經濟發展效率低下和不可持續。這些觀點片面強調經濟發展優先,對民生改善的作用認識不充分,因而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民生改善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托底作用和促進作用。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央之所以提出“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通過實施民生改善政策,編織好民生保障網,托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之底,緩解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社會壓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如此,讓社會成員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還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釋放潛在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更高水平上回應社會需求,還有利于促進社會治理創新,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可見,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協同發力,比經濟政策單一發力效果更好。因此,應跳出經濟來看經濟,推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從我國當前發展實際看,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勞動者就業和經濟參與。提高社會成員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是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消除貧困以及縮小貧富差距的關鍵。為此,需要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同時,不斷增加廣大勞動者的經濟參與機會,在就業政策、教育政策、扶貧政策等方面向困難群眾傾斜,重點開發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性就業項目,滿足困難群眾的就業需求。
引導形成積極的社會心態。市場經濟發展必然會不斷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帶來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的變動、人們社會地位的升降以及利益的分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使得地區間、城鄉間的收入差距更加凸顯,一些群眾因預期得不到滿足而產生非理性心態,放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對此,需要在全社會倡導平等、包容、理性的文化氛圍,引導人們及時調整心理預期,形成應對發展變化的積極社會心態。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加強物質扶貧的同時,更加注重教育和智力扶貧。通過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和醫療的財政投入,完善關于增加收入、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升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等的政策措施,切實提升貧困家庭人力資本,避免貧困代際傳遞。
(作者為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