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或許你正想發一張自拍照而苦于沒有一個借口,或許你只是為了應付某個朋友的邀請而勉強為之,或許你對這樣的行為有著莫名的反感……只是,當你收到或沒收到一個朋友要求你參加游戲的私信時的感受,其實可以從某個側面反映你們線下關系的真實狀態,以及對彼此關系的心理期待。就微信朋友圈狀態發布的技術而言,給誰看不給誰看,提醒誰看,都是可以控制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有人擔憂的隱私問題,在技術上是可以部分解決的。若要說絕對的隱私,互聯網上其實人人都是透明的。此外,照片作為一種圖像,其構圖、風格,以及背后想要表達的意思等,其實有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就游戲本身而言,如果你是游戲的被動參與者,點贊或不點贊、評論或不評論,接到朋友的私信之后,發不發紅包、參與或不參與,都是具有選擇權的;如果你是游戲的發起者,發布什么樣的照片和文字,擁有選擇權和編輯權,時間和空間是可控的,對于參與到你所組織的游戲中的朋友,你想邀請誰參加、不想邀請誰參加,也是具有選擇權的。也就是說,游戲如何開始、怎樣結束,都是根據你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決定的。每個人在這個游戲中,可以既是參與者,也是組織者。
從某種意義上講,游戲是人的一種本能。當一種游戲既有社交、娛樂的功能,又能使個體擁有主動權和控制權,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其為什么風靡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也有人會追根溯源,說該游戲起源于某明星新專輯發布的自拍照,暗指可能是一種網絡營銷的手段。若果真如此,這樣的營銷無疑是成功的。游戲的特質、傳播的要素、心理的需求,加上社交媒體的屬性,使基于游戲的傳播和基于傳播的游戲融為一體。至于商業宣傳與社交游戲的倫理,那是需要另外討論的問題。(謝建東)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