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點" />
兩名紐約市警員20日被不滿警察殺害非裔、卻被陪審團判決無罪的非裔兇手,以行刑式手法槍殺。巧合的是,兩名殉職警員是華裔劉文健(WenjianLiu)和西裔拉莫斯(RafaelRamos),都是少數族裔。美國《世界日報》22日社論指出:常聽到美加職場中,華裔易成犧牲對象的說法,這次黑白沖突,沒料到報復警察殺人的兇手布爾斯利(IsmaaiylBrinsley),加害者竟是黑白之外的華裔和西裔,少數族裔名副其實成了替罪羔羊。
文章摘編如下:
我們為兩位殉職警員和其家庭表達衷心哀悼。本案兇嫌先殺女友,槍殺兩名警員再自殺,冷血濫殺的激烈行為,不是精神狀態大有問題,就是反體制、偏激嗜殺的種族敗類,如被視為非裔社區的民權維護者,將十分荒謬。自然我們也不應完全從黑白、華裔、西裔等角度去看問題,否則易流于偏頗,不自覺落入種族偵防(racial profiling)陷阱中。美加社會文化講求“色盲”(racial orcolor blindness),即不論膚色、種族,就事論事、依法論法看待事務,或許較健康。
但劉文健殉職,還是帶給全美華裔不小沖擊。從事警察工作不到四年、新婚才兩個月的年輕人,就這樣喪生黑白種族摩擦導致的冷血殺手槍下,既冤枉,也讓人唏噓。
密蘇里州佛格森警察槍殺布朗,和紐約市史泰登島警察鎖頸致非裔加納喪生,再次嚴重分裂美國社會。外界質疑警察近年執法太放任,過度使用暴力,導致人權常受侵犯,但每一個案都有不同情境、條件和行為反應,是合法自衛、誤殺或濫用武力,很難一概而論。今天公眾抗議警察濫權,逐漸流于簡化、用先入為主概念涵蓋所有個案,以致判決如不合自己意念,即擴大為集體抗爭,甚至用激烈手段報復,加劇社會亂源。如果司法制度不再被信任,體制潰敗,群眾公審和民粹統治或文化大革命何異?
全美非裔社區、各族裔人士連月來在各地示威,其中最具爭議的,是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de Blasio)。他是紐約市萬余名警察的最高長官,卻呼吁紐約市民上街示威抗議警察暴力,即使導致三橋梁關閉,嚴重影響通勤族交通,他無怨無悔。這種“仗義”的想法,認定非裔民權受侵犯,警察必然是錯的一方,布爾斯利可能就沉浸在這種氛圍中,以致槍殺無辜警察報復,實現他篤信的“正義”,卻造成兩個非裔死者家庭破碎,再增兩位警察和一個兇手的破碎家庭,擴大了悲劇。
白思豪可有自己的理念和立場,但身為市長,該做的是檢討警察用槍制度,保護好警民雙方,態度須維持平衡,在維護治安和警察執法公正安全,同時也保護民權,讓依法示威民眾的聲音被體制聽到,才是上策。而今白思豪顯然失去了重心,太強調他篤信的自由意識;警察質疑他停止攔檢政策,導致治安惡化。警察工會也群情激憤,認為市長不顧執法者安危,拒絕白思豪參加警察葬禮;部分市民也連署要求市長請辭,社會分裂顯然持續在擴大。
我們要提防悲劇再發生,避免華裔成替罪羊,還有另一層背景。天下事無巧不成書,兩件黑白警民沖突炒得火熱之際,紐約市華裔新進警員梁彼得(Peter Liang),和同僚巡邏政府擁有的住民樓,因環境昏暗而槍殺非裔居民格林。上司和同僚證詞,證明他因經驗不足而誤殺,但自由派人士示威點火下,華裔社區盛傳,兩件警民黑白沖突都被判無罪,在“平衡輿論、安撫民情”下,梁彼得不無可能成替罪羊,被判有罪。
華裔市議員陳倩雯已公開呼吁,大陪審團應起訴梁彼得,隨后50多名亞裔街頭示威,提出起訴梁彼得的要求。但檢方迄今未公布梁案證據,將來陪審團未必受這些政治性呼吁影響,但另一場攻守對立的風波,顯然也山雨欲來。
有人促狹地認為,劉文健不幸遇害,多少可紓解警民沖突的壓力,梁彼得面對的不利情境可望趨緩。類似想法似流于過度解讀或泛政治化。較持平看,還是應視開槍現場情況、被殺者有甚么行為、梁如何反應和處置、是否違反用槍規定等,由檢察官、律師和陪審團追根究底每一細節,做出起訴與否的認定。尊重合理的制度,任何華裔都有權拒絕被視為替罪羊,才是實現法治的真諦。
總之,劉文健已犧牲,成為替罪羊。梁彼得的個案,不應牽扯黑白沖突,而應獨立調查,讓事實和法律實現個案的正義,毋枉毋縱,其他非司法性的政治說詞,都該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