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王毅近日開始在美國的訪問。這是王毅上任國臺辦主任的首次訪美;訪美期間,王毅與美國政府、智庫和議會人士就兩岸關系的話題展開討論。王毅此次訪美,由于近一年兩岸關系的大幅趨緩,因此在氛圍上與其前任陳云林幾年前訪美爭取美方對遏制陳水扁“臺獨”的支持截然不同,但王毅還是會就兩岸關系的一些深層問題與美方展開溝通。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載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的文章,就目前兩岸的政局形勢進行了分析。全文摘錄如下:
馬兼國民黨黨魁:兩岸關系出現變數
最近一年,雖然馬英九上任臺灣領導人,兩岸關系進展迅速,但深層問題開始浮現,其中主要是兩岸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這些問題既包括兩岸政治框架,也包括大陸與綠營的關系問題。去年11月,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訪臺時,筆者就發表評論認為,由于臺灣內部對兩岸關系的壓力主要來自綠營及其民意,因此大陸應開始在拆除臺灣內部的“炸彈”方面有所著力。
隨著馬英九將兼任國民黨主席,兩岸關系又出現許多懸念和令人想象的空間,其中包括:“胡馬會”能否實現?何時實現?馬英九是否將參加國共平臺和國共領導人會晤機制?由于馬英九將兼任黨主席,兩岸關系面臨“最大化”和“最小化”兩個前景:所謂“最大化”是指,馬英九上任后實現“胡馬會”,兩岸關系一躍而超越過去國共平臺的水平;所謂“最小化”則指,若馬英九因種種顧慮而無法邁出實質性一步,那么可能連過去已經建立的國共平臺和會晤機制都會被虛化。
兩岸深層問題更值得關注
從現實的角度看,“胡馬會”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是一件難以期待的事情,其阻力主要來自臺灣內部。由于綠營及其民意依然堅挺,因此無論是過去一年的國共交流還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受到重重阻力。
在復雜的政治現實面前,任何政治人物都必須既是理想主義者,又是現實主義者。從這個意義上,在臺灣內部尚未達成基本共識之前,或來自綠營的壓力尚未基本紓緩之前,馬英九要邁出“胡馬會”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從馬英九上任一年來的情況看,來自綠營的情緒和阻力不可忽視,其中又可分成如下幾個因素:一、來自“臺獨”極端教義派的操弄和煽動;二、依然彌漫在臺灣民間,尤其是中南部民眾中的臺灣悲情和主體意識;三、綠營近一年在兩岸互動中遭到明顯的冷落。
拆解綠營“炸彈”
上述三個因素,后兩個因素顯然是大陸應該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的。近一年來,兩岸已經建立起三大平臺,那就是海協會和海基會兩會的平臺、國共交流平臺以及以“海峽論壇”為標志的兩岸民間交流平臺。作為對政黨交流平臺的補充,大陸和民進黨之間的“民共平臺”似乎也已到了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事實上,無論是臺灣內部還是兩岸關系,只有實現三大和解,才能在理性、務實的層面展開互動。這三大和解是:國共和解、民共和解、藍綠和解。
藍綠和解不但是臺灣內部事務,而且也涉及到有關政治人物、輿論和民眾能否以前瞻、理性和超然的精神,面對臺灣早期民主階段出現的一些紛爭。在這方面,臺灣媒體以及在這其中賴以生存的臺灣“名嘴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臺灣媒體及其“名嘴們”到底是為臺灣的成熟指明一個方向,并在此過程中承擔基礎性工作,還是僅在混沌狀態中魚目混珠、煽風點火,這考驗臺灣媒體和“名嘴們”的良知。
不可低估“民共”對話難度
但就兩岸政黨和解而言,繼國共和解之后,民、共和解顯然已逐漸提上議事日程。最近民進黨背景的高雄市長陳菊訪問大陸以及國臺辦成立政黨局等都是不錯的舉措和信號。
但民共之間由于在兩岸關系上理念差距太大,因此對民共平臺或對話的難度不可低估,其核心問題是:民、共平臺或對話到底如何建立?下面又可分成若干子議題:民共雙方對話如何循序漸進?如何求同存異?如何確立共同目標?如何拓展現實合作領域?在這方面,還需要做許多扎扎實實的可行性研究。
|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