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29日發表社論說,臺灣房地產上市公司興富發在新年伊始,旋即宣布在精華區推出的售屋將降價15%至25%,這項舉動震驚臺灣房市,會不會成為房地產和房價反轉的訊號,相當受到市場重視。同樣的現象更早發生在大陸,尤其是房市宏觀調控,幾乎已進行了大半年,大陸沿海地區的房價似也發生下跌現象、房產銷售也明顯下滑或停滯。后續效應值得重視。
文章說,房地產的榮枯對景氣影響甚大,亦對市場需求具有強大關聯效果,往往也會牽動相關物價和財富的分配。因此,對當局來說,這個市場的面向是多元的,可以影響的管道也是多重的,政策能否收放自如,在在是考驗。
就臺灣而言,現在看到的房價上漲,主要來自這二、三年臺當局的救市而引導利率所致。然而,在房價集中于高度都會地區的上漲,卻引起財富分配的相對剝削感,因此在選舉活動的催化下,“居住正義”成了輿論市場的主流意見。因此,從奢侈稅的課征、實價課稅等等措施的密集出臺,甚至房貸成數的緊縮,可以說拳拳到肉,對房地產的需求造成重擊。
社論認為,這樣的政策氛圍,將以冷卻房地產產業作為代價,但是展望臺灣在2012年的景氣,其能見度原本就有疑慮,如今在對房地產出重拳,其后座力將甚為可觀,也有落井下石的效應。興富發的第一槍聲之所以具有震撼性,其理由即在于此。
至于大陸的房地產市場,其所處的環境是4兆人民幣救市,希望盡速度過金融海嘯的后遺癥之并發現象。簡單來講,為了解救金融海嘯,中國政府把財政與貨幣兩個水龍頭全開,造成全中國流動性泛濫,通膨瀕臨警戒線。房地產泡沫卻還不停吹氣,這是政府不得不出手打壓房價的背景。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岸之所以出手打房,其背景雷同:都可以說是針對金融海嘯救市措施的一種退場機制。只是兩岸間的政策力度懸殊,經濟規模與幅員差距頗大,因此相似背景的相似政策,其效應將有很大差異,這又是兩岸必須審慎處理、面對的地方。
當然,兩岸房地產業者很快就會面臨市場的逆轉與房價的反轉。初期來看,由于過去這段時間的榮景,所以手中資金或許還可以因應,真正的考驗是反轉幅度和逆轉時間的長度。興富發的策略反映出其負責人態度的保守,不再戀戰而有儲糧過冬的打算。至于大陸房地產業者恐怕面臨更為艱難的選擇,因為房價已跌、銷售已停滯,此時欲全身而退,難度很高。
因為業者還沒有大幅的調整和整合,主要是過去營收和融資所累積的資金還有,不過這些存糧很快就會反轉,這也是一項極大的行業風險。根據專家估計,大陸房地產資金來源主要是:離岸的私募債、信托基金、房地產基金、民間借貸,其總規模高達數兆人民幣。一旦房市出現反轉缺口,這一高杠桿的行業將產生極大的反向收縮的杠桿效應,屆時又可能引發另一場金融風暴。
總之,由于政策導致龐大資金在房市進出,背后隱含極大的行業經營風險。個別企業可以采取類似興富發的“早鳥策略”,但產業整體就不適用,也不易脫身,這是須要格外關注的地方。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