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龐建國教授就在媒體為文點出,臺灣這次簽署《服貿協議》,行政部門對內沒有做好橫向協調,對外沒有做好和“立法院”及媒體的溝通,的確值得檢討。深知行政部門在和大陸簽署協議的過程中,會面對保密必要和資訊公開的兩難,但是,兩難之間如何操作得收放自如,本來就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考驗,也是衡量當局能力的指標,行政部門不能夠只擺出委曲模樣,而要能夠抬頭挺胸地告訴大家: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服貿協議也沒有像某些發動抗議的人所說的那么不堪。
龐教授更從開放項目、關稅、就業機會、市場開拓、兩岸關系等面向來看都是對臺灣利多于弊;的確,如龐教授所言,服貿協議就連綠營學者都指出臺灣對大陸開放得不夠,無法善用大陸的成長力道,這對臺灣的確相當可惜。
事實上,服貿協議就是ECFA的深化與進一步落實,服貿協議雖然開放大陸若干服務業來臺,但實際上大陸企業也不見得全部都會來臺,這其中涉及到有許多復雜因素,固然對臺灣在短期內或許某些產業縱有若干沖擊,但從長遠來看,的確是有刺激臺灣業者轉型升級、強化競爭力,西進大陸尋商機,同時也與大陸保持良好的經貿關系,促使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
服貿協議是真正想要替臺灣經濟轉一轉,大家都是為了臺灣好,可以不需要弄到劍拔弩張、暴力相向的地步;唯有臺灣好、臺灣民眾才能扎扎實實得利、國、民兩黨才有面子,臺灣才能抬得起頭,揚眉吐氣;馬當局怎么會把臺灣推向無底的深淵?這無論對選情或其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衷心期盼反對人士,不要為反對而反對,因為是大陸所以反對,否則兩岸根本就不應該有任何經貿交流,但這情況可能嗎?跪求反對人士為了臺灣經濟,讓服貿協議平順地發展下去,有任何問題再來批判也不遲,何苦做到這樣地步?
服貿協議隨著不同的階段,當然有其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對于不同的產業也有利有弊;對臺灣、對大陸都是如此。臺灣面臨韓國積極進軍布局大陸,韓國積極的企圖心,臺灣絕不能輕忽,不為別的,正為了臺灣自己,與韓國一別苗頭。為了多數企業,臺灣實在承受不起服貿協議產生任何變數,服貿協議已經簽了,未來臺灣仍然可以保有運作的空間,可以透過協商方式,只要兩岸溝通管道暢通,整體氛圍良好,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的,只要臺灣朝野團結,妥善處理好兩岸關系,因此若在野黨仍繼續杯葛服貿協議,那真是臺灣的災難與浩劫。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