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筆者又一次來到臺北,感受這座清新小城的春節“古早味”,或者說是,懷舊的味道。
這是筆者第三次在臺北過春節,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年尤為特別。一直以來,華人有著自己獨特的家庭觀念,無論走到哪里,親情都會是重要的紐帶。這種關系可以跨越城市,甚至跨越海峽。今年春節,經過同父母雙親的“拉鋸戰”,筆者終于把固執地想要去日本過春節的二老帶到了臺北,拜會臺灣的遠房親戚,也來嘗一嘗臺北的“古早”春節。
作為一個“清新脫俗”的現代城市,臺北和大陸很多城市一樣,過年的街頭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息。但這座城市的獨特之處,又足以把自己同彼岸的城市區別開來。
在春節這個熱鬧非凡的日子里,臺北仍然保持著那份小清新。我們剛剛抵達臺北,本地的親戚朋友便急切地說要帶領我們去廟里拜拜,于是我們步行穿過車水馬龍的街道,香火興旺的龍山寺就在街角轉彎處。大年初一,這里便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男女老少在這里搶頭香、擲筊杯、安太歲,好不熱鬧。在大陸,很難想象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隱藏有一棟古樸的寺廟。在這個喧囂的年代,現代化的臺北依然保持著一份傳統的血脈,這種感覺尤其難得。
或許正因為如此,臺北才贏得了由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頒發的2016年度“世界設計之都”這一殊榮。在傳統與現代的發展交融中,臺北人的摩登與懷舊情懷始終相互呼應。
搶完大年初一的頭香后,我那號稱“時尚大咖”的好友便在初二這天與新婚丈夫踏上“回娘家”之旅。當筆者問起為何不晚幾天再走時,她很堅定地講道:這是習俗啦,不可以改變的!你們不也一樣嗎?”
筆者當時被問得略顯尷尬,只能推說因為還沒有結婚所以不太了解,但實際上是真不清楚我們還有這個習俗。同樣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骨子里流著相同宗族的血液,但當我們過年搶紅包搶得頭暈眼花,臺北無論男女老幼對傳統習俗的那份堅守,還是讓我頗為感慨的。
今年在臺北過春節,雖然沒有往日的煙花爆竹,沒有“難忘今宵”的春晚旋律,但是在這個現代化的傳統都市,年味似乎更濃更純——臺北春節的“古早”氣息,流淌在每個夜市中、廟宇里。和大陸相比,臺灣沒有層巒聳翠的群山,沒有飛流直下的瀑布,但是這里,也許最美的風景,是人。(周凱南,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會長,海外網特約作者)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