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正是蔡主席的困境,她不愿只作民進黨的面具,而希望成為實質領袖;但有時她又以為自己只是民進黨的面具,而視“傾中賣臺”這類操作與她無關。民進黨的論述操作向來是“體用分離”,例如:“臺獨”是體,“民主”是用;在ECFA議題上亦復如此,先用明示及耳語建立了“傾中賣臺”的體,再發動“農民悲情”的用。蔡主席在投書中回避了“傾中賣臺”的體,而只是訴諸“農民悲情”的用;這是一個負責任的黨主席應有的擔當嗎?這又是一個誠實的黨主席應有的自我反省嗎?
這件社論與投書的往復畢竟只是一宗個案,我們更關切的是政治人物與媒體評論應當如何建立正常的互動關系。十年前,若無自由媒體嚴責李登輝政權,民進黨不可能在執政8年;過去二三年來,若無自由媒體操持正義,民進黨亦不可能從貪腐中自拔。民進黨的起伏興衰,可謂皆與臺灣的自由媒體息息相關;即使在今日,媒體仍對民進黨抱有期許,“不要再用ECFA來撕裂臺灣”一文,其實亦是對民進黨寄以期待的勸諫,蔡主席若有此種正確認識,即不致如此反應。
新聞自由是重要社會價值,評論自由尤應受到維護與尊重。蔡主席過去亦曾因對評論不滿而與其它報紙發生勃溪,一位黨主席對于輿論就該黨政治操作提出的意見,應當借鏡參考,亦可理性辯解,但絕不可對任何自由媒體污蔑抹黑,扣上什么“美化政府,為官喉舌”的帽子。一位黨主席對自由媒體若持此種態度,絕非民主政治的正確示范。
再者,就現實政治運作來說,一個政黨在日常操作中,尤其在選舉時,可謂日日時時皆可能放出謊話、謠言、妄論、穢語、邪說;因而,政黨對言論空間的污染及扭曲,恐較一般媒體嚴重萬倍。既是如此,則一黨主席在政黨自身的言論倫理及言論責任皆無以向社會交代及彌償的實況下,更豈可對自由媒體就關于政黨操作的適當公評,徑加污蔑扭曲?一面污染言論空間,一面箝制自由評論,這豈是一位“民主/進步”的黨主席所應為?
蔡英文主席原本是臺灣社會認為能夠有別于傳統類型的政治人物,我們一向對她亦有高度的期許。倘若蔡主席竟亦沾染了那種習氣,也許會使臺灣人民對民進黨的改造更生失去了期待;這才是這次“社論/投書”往復更令人關切的大事。良言逆耳,蔡主席不會將本文也說成是“附和馬政府”吧?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