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衡:2014年臺灣經濟發展的八大特點
三、外貿增長好于預期,電子產品仍有較強國際競爭力。2014年臺灣進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長,1-11月臺灣出口值2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3%;進口2530億美元,增幅3.0%,貿易順差達352億美元,已超過2013年全年貿易順差,同比增長5.5%。臺灣對外貿易形勢的改善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經濟的回暖,增加了外部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美元走強帶來的新臺幣貶值(全年貶值5.84%),使得部分外貿產業競爭力提高。另外,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看,1-11月臺灣出口前五大商品分別是電子產品(金額占比31.8%,下同)、基本金屬及其制品(9.2%)、塑橡膠及其制品(7.7%)、化學品(6.9%)以及礦產品(6.7)。出口商品中電子產品較上年同期增13.8%,是所有出口商品中增幅最大的,基本金屬及其制品、機械、交通運輸設備亦穩定成長,而礦產品、光學器材及信息與通信產品則相對疲弱。其中電子產品出口金額達915.63億美元,目前在美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上升到第4位,領先日韓,仍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進口方面,資本設備較上年同期增長6.7%,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和精密儀器增幅最大;消費品進口同比增長10%,主要是小客車、手機及食品進口增長較大。從進出口國家和地區看,累計1至11月對主要市場出口均較上年同期增加,其中對美國增6.4%、對歐洲增4.4%、對日本增4.2%、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增3.7%、對東盟六國增2.0%。自主要國家(地區)進口較上年同期也多有增加,其中自中國大陸與香港進口增13.4%、自美國增8.8%、自歐洲增4.9%、自東盟六國增4.4%,僅自日本減2.4%。整體看,外貿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發達經濟體需求的增長,新興經濟體貢獻不大;大陸仍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但由于兩岸貿易中加工貿易比例較高,受大陸外貿增速放緩影響,兩岸貿易增幅不大。
四、島內對外投資與吸收外資冷熱不均。首先,島內吸收外資金額略微增加。2014年1-11月臺灣“投審會”共核準僑外投資(不含大陸)件數3223件,較上年同期增加12.61%;投資金額44.33億美元,同比僅增加4.49%。前五大外資來源地分別是英屬加勒比海地區(金額13.12億美元,占比29.59%,下同)、香港(4.95億美元,11.17%)、日本(4.62億美元,10.43%)、荷蘭(4.49億美元,10.12%)及薩摩亞(4.26億美元,9.61%),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的66.92%。僑外投資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及保險業(25.78%)、批發及零售業(14.53%)、不動產業(10.34%)、電子零組件制造業(6.86%)及化學材料制造業(5.55%)。其次,臺灣在對外投資方面則有較大幅增長。2014年1-11月臺灣核準對外投資(不含大陸)447件,較上年同期增加31.86%;投資金額68.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1.33%,投資金額增幅較大主要是因為年內進行了幾件大宗投資案件,包括9月份臺灣集成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20億美金投資英屬維爾京群島TSMC GLOBAL LTD.公司。臺灣對外投資前五位地區分別是英屬加勒比海地區(29.27億美元,42.88%)、日本(6.76億美元,9.91%)、英國(6.51億美元,9.54%)、越南(5.93億美元,8.69%)及香港(4.14億美元,6.06%),合計約占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77.08%。投資項目主要是服務業,其中金融及保險業(50.41%)、批發及零售業(11.93%)、不動產業(11.17%)三個行業合計約占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73.51%。另外,據上述統計資料測算,2014年1-11月臺灣對外資金凈流出23.92億美元,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三年凈流出,2012年凈流出25.4億美元,2013年全年凈流出2.99億美元,反映出島內目前的產業困境,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實體經濟中缺乏投資機會使得資金外流加劇,也是目前島內以股市、樓市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膨脹的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島內市場空間狹小,臺灣服務業急于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成為對外投資的主力,受制于兩岸服貿協議沒能及時生效,目前投資地區集中在英國、日本、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