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晚上8點多,記者來到蘭州鐵路東貨場。寒夜中,500多米的裝車站臺上燈火通明,10多臺叉車穿梭在庫房與站臺間,裝卸工人熟練地將一件件年貨搬運進列車車廂。
“‘河西號’剛開行時,每天只有幾十噸貨物,現在每天能到400噸左右。”蘭州貨運中心蘭東營業部黨總支書記朱杰告訴記者,為培育零散貨物客戶群體,他們專門劃出6000平方米的倉庫和12臺叉車供“河西號”客戶免費使用。
在倉庫里,朱杰指著一個小型鐵籠說,為降低貨損,提高效率,鐵路部門為零散貨物量身定做了集裝籠。集裝籠交給物流商使用,規格都是按照卡車和火車車皮的參數設計,裝車后既穩當,又能減少貨物之間的碰撞。
今年春運以來,通過鐵路從蘭州發往河西走廊各城市的貨物運量平均每天有600多噸,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0%,其中,光“河西號”就有400噸左右。針對年貨市場需求量增加的實際,蘭州鐵路局從去年9月份開始,以同樣的運輸組織方式,開行了集裝箱貨物列車,以冷鏈食品運輸為主,輻射張掖、嘉峪關、敦煌3個城市,豐富群眾的節日市場。
在現場,記者還遇到了蘭州榮成物流公司總經理劉榮亞。在他看來,“河西號”不僅解決了物流運輸的安全、時效難題,還對物流企業的操作流程規范化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們以前走公路貨運,基本上沒有什么能不能裝危險品的概念,只要是貨就收,然后一車拉走。現在發鐵路可不能任性裝貨了。”劉榮亞笑著說。
朱進峰在物流公司工作5年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研究過裝車細節。“為保證列車運行平穩,裝車要按照大不壓小、重不壓輕的原則。裝車的時候,鐵路職工也會巡查。”朱進峰告訴記者,他們雖然不是鐵路工作人員,但每天早上11點左右,都會自覺參加鐵路部門組織的“車前會”,總結前一天的裝車情況,看有無失誤,并進行安全規范學習。
晚上11點左右,7家物流公司的貨物裝滿了26節車皮。封門、列檢完,時間已接近15日凌晨1點。一聲汽笛長鳴,滿載400多噸年貨的“河西號”緩緩駛出車站。(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