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風潤南粵 凝心聚魂譜新篇
今年,廣東荔枝迎來大豐收。剛剛這個收獲季,茂名高州市根子鎮各個荔枝快遞攬收點,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阿婆,你寄往哪里?我幫你填寫地址!薄鞍⑹,你寄的是白糖罌荔枝,成熟度太高,不建議郵寄到那么遠”……根子鎮順豐速運臨時黨支部便民服務點,黨員快遞員劉鋒正在耐心地向來寄件的顧客解釋。
在荔枝主產區設立臨時黨支部,黨員帶頭組建“荔鏈快送”專班,“鮮”行守護荔鄉甜蜜。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落地呈現,文明鄉風和產業振興奏成融合發展的“協奏曲”。
1.9萬多支基層宣講隊伍、20余個基層宣講品牌遍布城鄉,2024年開展13萬余場基層宣講活動;劉名芳、鐘威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在大戰大考中不斷涌現,鼓舞人心;5市5縣近期成功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廣東正以黨建引領、典型示范、機制融合,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黨建引領
筑牢干事創業信仰根基
劉鋒是有著5年送快遞經驗的黨員,對荔枝寄遞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寄到哪里需要多長時間,什么品種處于什么成熟階段,能保存多久,他都會給來寄送的顧客最合適的建議。
今年5月,劉鋒所在的這個快遞攬收點掛上了“臨時黨支部”的牌子,不僅在便民服務、品質把控、服務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成為傳播黨的理論政策、市場信息等的重要陣地,助力提升荔農的文明素養、發展信心和專業技能。
在茂名,除了黨員服務隊,還有“柏橋講堂”“理響荔鄉”“信宜紅話筒”“橘理飄香”等宣講隊伍深入基層,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廣東始終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政治任務,持續加強理論學習、陣地覆蓋、人才培育體系建設,鼓足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精氣神。通過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架起科學理論與群眾之間的橋梁。
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在哪里。廣東創新陣地覆蓋體系建設,圍繞建強主陣地、用活新空間、拓展新載體精準發力。
目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縣鎮村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全覆蓋;利用大榕樹下、街角公園、微信群等線上線下渠道搭建群眾“家門口”的課堂;依托各級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推進理論資源在“云端”綻放真理光芒……“大宣講”矩陣日益完善,理論宣講更“接地氣”“聚人氣”。
典型示范
激發昂揚向上精神力量
韶關的鎮干部鐘威路見車禍,不顧爆燃危險冒火沖鋒,用力拽開扭曲的車門,在烈焰中拖出昏迷司機;茂名的村干部劉名芳提前預警山體滑坡重大風險,與村鎮干部冒著大雨,通過敲銅鑼、逐戶敲門等方式安全轉移57名村民……
這是不久前發生在南粵大地的感人故事。無數網友動容,點贊廣東人:“好勁!”
鐘威、劉名芳的“最美逆行”,是廣東全面涵養社會新風正氣、激發昂揚向上精神力量的生動寫照。
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建設。廣東突出“作用于人”,進一步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人興善,萬人可激。孝老愛親的黃善古,為孩子尋醫問藥7年,照顧4位老人14年;助人為樂的藍玉娜因車禍致殘,創辦文化傳媒公司后不忘“輪友”,聘用10名殘疾人;云浮人區南照從18歲開始成為護林員,到今年整整50年……廣東切實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南粵楷模、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廣泛開展“文明與法”“禮在廣東”等主題實踐活動,把先進典型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
點點星輝,集火成炬。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明之風浸潤人心,成為億萬南粵兒女的精神底色。截至今年6月,廣東共有13名全國道德模范、60名省道德模范,9名時代楷模、45名南粵楷模,605名中國好人、2155名廣東好人,9名全國新時代好少年。
機制賦能
精神文明建設縱深推進
沒有燒烤肉香,只有養生茶香,沒有購物砍價,只有把脈問診。今年6月,家住江門恩平的吳女士體驗了一把“養生夜市”。在夜晚遛彎的同時,順道了解養生知識,她驚喜地發現,原來養生茶可以這么好喝,把脈問診也可以這么方便。
這場夜市,是江門全面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義務夜幫忙”的活動之一,便民利民是其突出特點。如何才能把開放的時間、體驗的方式做到最佳最優,真正便民利民?
江門創新實踐,整合政府、市場、社群、大眾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更好地服務群眾需求,讓文明實踐在城鄉基層進一步活躍起來。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方力量參與。廣東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領導體制,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力量資源投入,讓文明之樹根深葉茂,讓文明之花開遍嶺南——
汕頭創辦長者呼援公益項目“汕頭呼援通”,將為民愛民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清遠結合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開展親子經典誦讀、家風家訓故事分享等活動;汕尾創新實施“強村公司+鄉村工匠”模式,組織有手藝的鄉村工匠就近參與農房微改造;揭陽普寧通過“公益撿跑”串聯古驛道保護,讓千年驛道成為“文明打卡地”;韶關仁化縣董塘鎮高蓮村推行“睦鄰制”“美麗庭院+”“積分制”,村里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氛圍濃厚;“有喜事來種樹”“講心不講金”“紅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在各地蔚然成風,成為社會新風尚……廣東既抓好和美鄉村建設,又抓好文明鄉風培育,讓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日益提升、精神世界越發充實、內生動力更加澎湃。
從南嶺山腳到南海之濱,從雷州半島到潮汕大地,精神文明建設縱深推進,為城鄉“雙向奔赴”注入不竭精神動能。
近年來,廣東通過機制創新與實踐引導,激活群眾“主人翁”意識:東莞探索“融生善治共同體”治理模式,讓文化滋養生活、賦能產業,繪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新畫卷;清遠連南瑤寨村民自發將移風易俗內容融入民歌;云浮市和諧愛心慈善會組織志愿者免費幫助困難長者進行居家安全微改造,以“小工程”換來“大便利”;在全省大中專學生暑期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省內100余所高校、1萬多支隊伍、超20萬名青年學生奔赴基層一線,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3萬多場次……
宣傳引導,使正能量“聲入人心”。廣東通過“大屏小屏聯動、線上線下共振”的宣傳矩陣,立體展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全省每年開展“我們的節日”“做新時代文明人”“經典誦讀”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00多萬場次,讓文明春風化雨浸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