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交流互鑒 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搭建溝通橋梁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9日至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行。來自70余個國家的560余位嘉賓齊聚尼山腳下,深化交流互鑒,探討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從儒家思想學術論壇,發展成為涵蓋文化、教育、歷史、國際政治、經濟、生態、藝術、中醫藥等多領域的人文綜合論壇。此次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的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下設“文明的起源與未來發展”等6個分議題。
7月9日,與會嘉賓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與會者認為,論壇持續為文明交流互鑒搭建平臺,已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的橋梁。
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讓·路易·羅班松在致辭中表示,當今世界動蕩不安、武裝沖突再起,在此背景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搭建了深度交流對話平臺,推動多樣文化和文明和諧共生、共同繁榮,現實意義愈發彰顯。
英國巴斯市前副市長余德爍認為,更好實現文明交流互鑒,關鍵在于跨越成見、打破壁壘、尋找共識,需要從摒棄“文明優越論”與“文明沖突論”的固有偏見、深化哲學基礎對話、加強教育交流與青年合作、積極推廣跨文明合作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著手。
這是7月9日拍攝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會場外景。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本屆論壇首次設立的水文化平行論壇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來自10余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以水為媒,探討“水文化與全球現代化”。世界文化遺產論壇、金融文化論壇、中醫藥文化論壇……在今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議題設置廣泛而深入,體現了多學科交叉的鮮明特色。
“議題設置不斷拓展,構建了更多元的交流場域。”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說,論壇正不斷打破學科的邊界,推動對話范圍從學界走向社會各界,增進世界對中華文明及各民族文明的理解互信,為文化創新注入澎湃活力。
論壇內外,各具特色的活動豐富了文明交流形式、加深了各方對文明的理解。
走進論壇會場設置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館,草木之香撲面而來。在這里,中醫的玄妙吸引著眾多中外與會者前來體驗。“肩頸不舒服、牙不好、眼睛干澀發癢……”阿根廷羅薩里奧大學教授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聽到中醫號脈后給出的判斷,連連表示判斷得很準確。
俄羅斯籍專家、山東大學訪問學者漢伊理說:“君子和而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氛圍、不同的國家,但是我們都可以合作。”
柬埔寨王國國務大臣陳樂提認為,21世紀,人類亟需一種新范式——科學當與智慧同行、技術須為人類服務、文明間應摒棄高下之見,應將文明視為構建和平而具有韌性的社會的根基。
與會嘉賓呼吁,秉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理念,以文明多樣性滋養多元多樣的現代化道路,以文明互鑒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挑戰,以文明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共促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記者邵琨、張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