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產值超3萬億元
農業農村部昨天(17日)發布,“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建設的4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主導產業規模和質量顯著提升,率先構建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前總產值超3萬億元以上,逐步形成以園區引領農業現代化的良好格局。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以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龍頭企業帶動,通過“生產+加工+科技+綠色+品牌”,聚集科技、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形成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十四五”時期,4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全鏈條升級。2024年園區內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平均達到3.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59,培育了五常大米、安化黑茶等近60個價值超百億元的農產品品牌,較2021年實現翻番。2024年產業園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高達2523.2億元,占全國比重34%。

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產業園與1800家省級以上科研院校建立產業技術研發平臺,組建主導產業專家團隊達3700多個,集成研發和應用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建設了一批無人農場、樓房養豬等智慧農業場景,孵化出海南萬寧紅瓜子斑、北大荒七星農場自動駕駛大馬力農機等一批創新成果。

縣域富民支柱產業加快壯大。目前,產業園平均總產值超90億元,其中,98個產業園總產值超100億元。2024年園區內70%以上的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園區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萬元,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破瓶頸優生態
激活農業全鏈發展“園”動能
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如何破解產業鏈條散、加工附加值低等短板,率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起走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尋找答案。
在浙江嘉興秀洲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生物育種實驗室不久前剛剛建成。這幾天,園區內外的企業機構陸續前來選育稻米新品種。

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 黃海祥:在這里不僅可以鑒別水稻品種的品質,而且可以對重要農藝性狀進行遺傳機理解析,加速新品種的選育。
秀洲區現代農業產業園2024年通過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開始建設,依托魚米之鄉的區位優勢,聚力打造“長三角種業硅谷”。

記者在產業園的水稻生物育種室看到,從生物分子育種檢測、稻米品質分析,到田間生物表型監測,60多種先進的育種專業設備一應俱全。實驗室還打造了開放的育種共享平臺,為稻作育種單位提供專業助力。
嘉興市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謝民:實驗室共有60多種儀器設備。傳統的育種依賴自然變異和雜交篩選,周期比較長,需要8年至10年。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可以精準定位優良的性狀基因,縮短育種周期,大概3年至5年就可以了。

記者了解到,秀洲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一年多來,包括水稻生物育種實驗室在內的33個項目進度過半。種業創新突破建成3個萬畝生產基地,育成審定新品種12個,制繁種面積超2.5萬畝,四大家魚每年繁育種苗5億尾,種業產值近3億元。

嘉興市秀洲區副區長 鄧建華:我們已經培育了兩條產值10億元以上的全產業鏈,通過園區的建設,集聚28家農業龍頭企業。
一二三產融合、科技賦能加速重構產業生態,形成了“生產+加工+科技+綠色+品牌”的全鏈條協同發展新格局。目前,產業園農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75億元。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王凱博 田琪永 陳曉洋 張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