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相親市場里,袁妮只是成千上萬年輕人中的一個。每一天都有單身男女在婚戀網站注冊,而相親機構中的翹楚甚至擁有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的實力;一檔相親節目曾一躍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30余年來,市場經濟重塑了這個國家的面貌,而相親這種古老的傳統也擁有了某種商品的味道。就像要在股市中選擇一只績優股一樣,人們熱切地期望能夠從市場中找到最好的那個人。
“愛情緊緊地同實用主義糾纏在一起”,米娜·伯里-坦森在上海生活了13年,是一個來自紐約的作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曾經講起,“我經常在街上看到母女倆,聽到她們的對話,‘他條件怎么樣?有房子嗎?有房貸嗎?’”
一名今年26歲的女記者3年前剛到北京時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與相親對象見面前,對方的父親要求先見一見她。那是個洗浴中心的大廳,大叔穿著體面的西服,腳上卻套著雙藍色拖鞋,露出里面大紅色的襪子。
談話開門見山,大叔毫不兜圈地問了買沒買車、有沒有北京戶口這樣的問題。
“那么,你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大叔繼續追問。
“2000塊。”為了結束這場“糟心”的對話,女記者給出了一個令大叔“糟心”的回答。
果然,相親到此為止,大叔的兒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