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你可能不喜歡,工程師你喜不喜歡啊?我覺得跟你最合適的,還是要去文化部找找。”叔婆對社會看得透徹,“做金融的也很好,可以考慮啊。哎呀不過現在做金融的都已經有對象了,人家現在的小姑娘啊,瞅得可準了”。
許多年前,人們面臨的選擇并不多。但是如今,隨著這個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人們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選擇配偶的過程某種意義上將決定未來生活的質量。
“婚姻在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積累資源的方式。”在一本研究中國“剩女現象”的書中,作者羅珊娜·雷克指出。這似乎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相親時代,與愛不愛相比,能不能通過兩個家庭的結合達到某種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
更確鑿的佐證出現在《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中:近八成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超過4000元才適合談戀愛;受訪的90后大學生則大多持“無房不婚”的觀點;而在理想相親對象的選擇中,“公務員”這一職業占據了絕對優勢。
在不同的權力網絡里,相親模式有不同的運行規律。在北京市某區法院工作的王敏今年28歲,漂亮、聰明,仍是單身。她所在的單位曾經組織過一次聯誼活動,對象來自同區公務員系統。但有女同事私下抱怨:“區的?至少得到北京市公務員系統吧。”
“為什么選擇相親這個通道?因為除了它是可見的,其他的通道似乎都堵住了。福利制度、高等教育給我們的保證太少了。社會很多方面都讓我們不安全,所以我們不得不選擇一張安全牌,如果想去真愛,成本太高了。”王敏說。
但這個愛看話劇、喜歡讀野夫的書的女孩仍然用力抵抗著現實,“婚姻是大路貨,愛情才是奢侈品。”她說。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