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孩子減負、家長增負,負擔從課內轉向課外
最近,廣州一位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在網上發的一篇吐槽帖火了。
“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在逼著其中一個家長辭職回家!”這位媽媽很無奈,在帖子里提到了兩件事。一件是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海洋館,回來之后讓每人畫一幅“海底世界”。她的女兒花了一整晚作畫,沒想到第二天放學回家卻撅起了嘴:“你為什么不幫我?好多同學的作業就是爸爸媽媽給畫的,有的同學是爸爸媽媽在網上找到圖片然后打印出來的,都特別漂亮。”一問才知道,這些同學的作業都被貼到了墻上,女兒的畫卻被還了回來。
第二件是本學期開學初,老師讓每個同學都交一份記錄假期生活的“小報”。老師要求,把孩子假期里的活動做成PPT,分成幾個系列。三年級的孩子無法完成,萬般無奈之下,作為PPT菜鳥的她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做出了3個PPT。第二天女兒告訴她,她做的PPT連同另外兩個家長做的一起作為他們班優秀寒假作業交到了學校。
聽到這個消息,這位媽媽“腦袋‘轟’的一下”!兩件事一對比,她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已經不是學校布置的作業過繁過難,而是逼得家長深度介入甚至親自操刀的問題。她無比困惑,“我一直覺得教育的原則首先是教會孩子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教育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帖子發出后引來許多共鳴。很多家長都覺得,現在學校布置的文化課上的作業減少了,但手工、繪畫、制作等任務卻多了起來。許多任務與其說是布置給孩子的,不如說是布置給家長的,需要家長的全力投入甚至是越俎代庖。
廣州天河區東圃某知名幼兒園一位幼兒家長說,諸如元宵節做燈、中秋用彩色布紗和針線做餃子等的作業幾乎每天都有。“每天下午4點,我都會準時收到老師發的任務,開啟‘白天上班、晚上做作業’的規律生活。”她感慨,微信群里不停展示出來的其他家長的作品令她情緒緊張,所以,每天回到家不論多晚,她都要保質保量把孩子的作業趕出來,生怕孩子第二天受到老師的冷落和同學的嬉笑。
讓家長覺得有負擔的不僅是這些另類作業,還有老師提出的“批改作業、監督修訂”等要求。
石女士的兒子在北京市豐臺區某小學讀四年級,平時她與丈夫兩人工作都很忙,雙方父母也不在身邊。“前幾天英語老師還特意給我發微信,叮囑我要監督孩子寫作業,把他的錯誤逐一核對并改正過來。每天都這樣,家長時間和精力都很難保證。”石女士的手機里有十幾個“老師家長聯系群”,“每天收到很多信息,不間斷的提醒給我一種巨大的隱形壓力。”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