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好友焦慮地在微信上喚我:怎么辦,怎么辦,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又被同班同學“秒成渣”。她的理由是:同班同學一個雙休日要上2小時奧數、1小時乒乓、2小時英語、2小時語文,而她的女兒只是學學鋼琴跳跳舞,順便在線和外教聊聊天。我無言以對,只能勸她淡定,然而,這淡定又談何容易——像我好友這樣“被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而同班同學的雞血家長更是現在的主流。
上月底,一條新規引起軒然大波,義務教育階段將對營利性民辦學校說“不”,家長們又是一片焦慮聲起。這幾年民辦教育,確實讓一些家長瘋狂到失去理智。在焦慮的家長們看來,不補課就沒法好好讀書成長,不擇校就沒法進好學校,不進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最終就要被社會淘汰。如此焦慮,究竟誰之過?優質學校永遠是供不應求的,學校為了保持優勢,也在變著花樣“擇優錄取”,培訓機構不僅迎合市場需求,更在炒作助推。這個巨大的漩渦把所有人都卷了進去,多數一開始不屑一顧的家長最后恐怕也不得不繳械投降。
幫助孩子自由地多元化成長,或許是家長這個教育第一責任人最應該做的,而不是隨波逐流,讓孩子實現家長所謂的“學霸之夢”。但有時候,真的也不能全然責怪焦慮的家長,教育偏離本位,和教育資源匱乏有關,更是與長久以來社會“知識功利化”有關。真希望,這場焦慮能逐漸平息,這樣孩子才能成為“生命的箭矢”,在實踐及獨立思考中找回自己的夢想。
2016年11月03日21:23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