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村委會從上世紀90年代就把扶貧當作主要工作,但他們依然無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在村委會里,42.8%這個數據正壓得劉錦云喘不過氣。他是縣扶貧辦派來的駐村第一書記,根據市里的要求,小塘村要在2018年底摘帽脫貧,也就是“把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
“中央要求2020年全面脫貧,到省里又提前到了2019年,再到市里,又要求2018年。”當了20多年扶貧干部,劉錦云坦言自己從沒經歷過如此緊張的工作,“前面十幾年的壓力加起來都不及這兩年大。”
盡管村委會從20世紀90年代就把扶貧當作主要工作,但他們依然無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一類貧困村,今天必須撕掉“貧困”的標簽。
在北沙縣,幾乎所有的公務員都能感受到這種壓力。每個機關單位都有自己的掛點村,都要包村幫扶。
“不管在哪個單位,扶貧都能稱得上最重要的績效考核指標了。”在劉錦云看來,扶貧工作從未被擺到過如此的高度,“可以說是全縣名副其實的第一政治任務。”
除了工作壓力,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關于扶貧的會議也突然多了起來。之前縣里幾個月一場的扶貧專題會議,現在已經變成了“平均兩個星期一次”。而每次去鄉政府,劉錦云都要做好通宵開會的準備。
小塘村所在的留鳳鄉是北沙縣貧困程度最高的鄉鎮之一,每次會議,新來的鄉黨委書記都要逐個分析每個行政村的情況。往往會議結束時,天色已經微亮。
這位鄉黨委書記連夜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闡述自己的扶貧理念,從深夜12點談到凌晨5點。隨后,這位80后的書記又直接上車,從縣城趕往留鳳鄉,去走訪鄉里的貧困戶。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