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正視的一點是,政府扶貧本不該預設貧困戶都具有高道德水平和上進心。而且,一些看似個體層面的消極心理之形成,與區域性的生存條件、權利狀況息息相關。要紓解“精神貧困”本就非一夕之功,對貧困戶“怒其不爭”,并不解決問題。針對千差萬別的貧困戶狀況,予以有效幫扶,也是扶貧工作的難點。
至于扶貧工作中出現一些干部比貧困戶更著急的現象,也要反思扶貧的工作方式與干部的考核制度設計問題。工作方法對了,激勵機制恰當了,就不會因個別情況否定官員的扶貧績效,也難以讓一些貧困戶“我掐著你玩”的心態得逞。
扶貧進入攻堅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艱難之一表現在,一些地區的貧困不是僅僅通過個體努力和地區的協同發展就能脫貧,而是必須有賴于外界從資源投入到權利賦予的精準滿足。若仍過于強調貧困戶自身原因,強調貧困戶應有感恩心態,就有可能形成“貧困就是窮人的錯”的治理幻覺。
如何調動和激發貧困戶自身的脫貧積極性,確實考驗著精準扶貧在現實中的實施智慧。只強調感恩,顯然無法實現扶貧目標。(朱昌俊)
2016年11月09日 08:18:06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