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最容易脫貧的家庭優先摘帽。”
村委會門口總是一大早就有村民在外等候。有人想養牛,需要小額貸款;有人正在蓋房,想要申請“危房改建”補助。門打開后,他們涌進辦公室,把手中的表格攤在劉錦云面前,然后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緊張地握起雙手,等待劉錦云的簽字。
他們都是那部分要優先脫貧的村民,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后,他們的申請很快都得到了批復。
這些只是劉錦云工作的一小部分。辦公室里,各式各樣的表格堆滿了整張桌子。大部分時間,劉錦云都在收集表格需要的數據,或者正在為完成表格里規定的某項指標發愁。
在眾多數據采集工作中,“精準識別評分”是劉錦云來到小塘村后做的第一件大事。這項數據包含“住房”“家電”“農機”“飲水”“通電”“通路”“勞動力占比”等18項指標,每項指標都有詳細的評分標準。得分在57分以下的,就被列為貧困戶,分數越低貧困程度就越高。
這份工作讓劉錦云見識了自己都從未想象過的貧窮。他幾乎走完了村里所有的“窩棚”,熟悉那種人畜共處一室的味道;他也鉆進過山洞,見到一對夫婦帶著10個孩子生活在那里。小孩子擠在一塊木板上,因為沒有衣服,他們只能輪流穿一條褲子。
他也去過徐四貫的家,給所有的項目打完分后,劉錦云在表格的最后填上了“36”的分數。這個分數意味著,在全村的貧困戶里,徐四貫的生存狀況處在中下等水平。
徐四貫并不知道,這樣的低分正讓自己離“脫貧”更遠。那些在村委會第一批脫貧名單里、明年就可以脫貧的貧困戶,大多都在50分左右。
“要讓最容易脫貧的家庭優先摘帽。”幾個村干部一臉嚴肅地解釋。對他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