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會給他們選擇的機會。每年年底,鄉政府都會委托第三方來驗收扶貧成果,這是村委會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時刻。扶貧資金發到村里,如果驗收時沒有一點“看得見”的成效,資金去向就很難講清楚,干部也逃不了問責。
更重要的是,每年的脫貧計劃都是從上到下一級級安排下來的,如果完不成指標,就會耽誤整個區域的脫貧工作,這是村干部不敢想象的。
“6月份‘危房改建’資金發下來,11月份就來驗收。如果驗收方看不到改建的房子,那怎么解釋危改補貼花在哪了?”因為這樣的擔憂,劉錦云只能把“危房改造”補貼指標分給那些有能力建房的人。
為了防止有人“拿了錢不蓋房”,村委會還有項不成文的規定:房子必須動工后才能領取補助。
“至少也得先砌出一面墻吧。”一位村干部解釋說。
“政策到戶”時,劉錦云也在徐四貫家里講過這些補助政策。可徐四貫沒有想過這些,每次談到房子,他都會發出一聲苦笑,然后不了了之。
就連他居住的地面坑坑洼洼的吊腳樓,也是他和哥哥的共同財產。父母去世后,兄弟二人共同搭起了這棟他們口中的“窩棚”,兩家7口人共處一室,用簾子分割出各自的空間。
“危房改建”其實離他也很近。吊腳樓的上方就矗立著一棟樓房,遮擋住了他家的大部分陽光。那是他另外一個堂哥的家,兩年前拿到1.8萬元的“危改”款后,再加上東拼西湊來的20萬元,堂哥蓋起了這棟樓房。如今,村委會的貧困戶名單上已經找不到房主的名字。
對于這樣的處境,徐四貫已經“認命”。他清楚,自己連修地基的錢都拿不出,更不用說“砌一堵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