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扶貧要放棄對“感恩”的幻想
工作方法對了,激勵機制恰當了,就不會因個別情況否定官員的扶貧績效,也難以讓一些貧困戶所謂的“我掐著你玩”的心態得逞。
有“網紅縣委書記”之稱的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再度成為輿論焦點。11月4日,湖北省巴東縣廣播電視臺在其微信公眾號推送了《陳行甲:精準扶貧中 自強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陳行甲在文章中表示,有些貧困戶不懂感恩,反而出現了無理取鬧的心態:“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著你玩”。對此,他要求加強對群眾的自強感恩教育。(澎湃新聞網11月8日)
陳行甲這封“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公開信,相信當是出自真心。信中所揭露的一些貧困戶的心態與扶貧現象,或確實在當地存在。
但是,在現代政治理念中,政府扶貧,乃是基于基本的公共職責與公共服務的必然要求。扶貧不是對貧困戶的施舍,貧困戶脫貧、享有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也是其自身的一項公民權利。若要求貧困戶對政府扶貧有感恩之心,是不是意味著沒有感恩之心就不配接受扶貧?顯然不是。再說,若干部都懷著收獲感恩的心態去扶貧,不僅是一種責任與權利關系的倒置,扶貧工作恐怕也難以精準化。
現實中確實不排除一些貧困戶有“等靠要”的消極心態,但這正是扶貧要致力解決的真問題。陳行甲在公開信中也提到,“精準扶貧不僅是幫助貧困人口改善生存條件,讓他們經濟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但是顯然,感恩是達不到這一目標的。須知,貧困戶產生消極心態,固然與個體的精神狀態有關,但與過去粗放式的扶貧方式也難逃干系。如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當然容易引發一些人產生惰性,并割裂政府脫貧幫扶與貧困戶自主脫貧的聯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