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罪魁禍首?
第一是開發利用地下流體資源。由于抽取地下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地面沉降。20世紀20年代,我國上海、天津在市區集中開采地下水的地區發生地面沉降。華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已經引起廣泛關注。
第二是巖溶塌陷。中國是世界上巖溶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巖溶地區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巖溶區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不斷增強,由此引發的巖溶塌陷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巖溶地區主要地質災害問題。
第三是開采固體礦產。礦山塌陷多分布在礦山的采空區,以采煤塌陷最為突出。中國有約20個省區發生采空塌陷,以黑龍江、山西、安徽、山東、河南等省最為嚴重。
第四是工程環境效應。密集高層建筑群等工程環境效應是近年來新的沉降制約因素,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不斷顯露,在部分地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建設中地面沉降效應明顯。
地下水超采嚴重易形成“漏斗區”
專家指出,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其中地下水超采是最主要原因,所起作用在許多地區甚至達到了90%。如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北京、上海、天津等許多大、中城市都出現了地面沉降。
根據水利部今年3月22日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達30萬平方公里,超采量約170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公開資料也顯示,華北很多城市的地下水開采量已占總供水量的70%以上。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了滄州、衡水等13個沉降中心,甚至有近7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責任編輯:郭碧娟]